书架
明末强梁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三章 奏折之争[第1页/共3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皇上,召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叮咛?”曹于汴年纪长些。便由他来发问。

王永光上前一步,接口说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天启二年便调任固原知州了,当时皇上尚未登大宝,天然不甚清楚。下官记得,张知州是万历四十二年进士,当年还是曹大人亲身登科的呢。”

李标尚没弄清楚崇祯天子的实在态度,天然不敢胡说乱动,中规中矩地拱手答道:“陛下,平凉方才光复,当务之急为稳定局面为重。平凉府内空缺的官员,以稳妥计,以起用平凉本地官员为好。”

曹于汴见状,一挺胸膛,当仁不让地上前两步,拱手道:“皇上垂询,老臣不敢推托。”

王永光听得内心又是一阵不舒畅,闻言又道:“既然曹大人不附和升迁黄道周为平凉推官,那关于郭天叙和贺诚的任命,曹大人该同意了吧?”

洪承畴对黄道周的去处并不是很体贴,待许梁找上门再细说一遍启事以后,洪参政便痛快地承诺了,不两日便将许梁拟好的奏折签了字送到固原三边总督府里。

虽是平常的一句话,但是李标听了结严峻得出了一阵盗汗。崇祯不附和也不反对,熟谙他的大臣们便晓得这多数是没让崇祯天子中意了。

“皇上,老臣觉得,平凉府的空缺依奏折上如此安排,殊为不当。”曹于汴沉声说道。“旁的临时非论,单以镇原知县黄道周戋戋正七品,一跃而升任正六品的平凉推官。连升两级,便极其不当。那镇原知县黄道周于光复平凉过程中一向留守镇原县城,可谓寸功未立,无功却升迁,此例一开,朝庭纲常法度安在?”

王承恩应一声,一收拂法,施施然地便出去找人传旨意去了。

曹御史摇着头,抚着颔下一缕长须,“也不尽然,郭天叙本来便是镇原县丞,升任平凉知县倒也合情公道。只是那镇原典史贺诚,本来便是秀才出身,得陕西参政洪承畴的赏识才破格汲引为镇原典史,以一个不入流的杂职一举而升任为正七品的崇信知县,如此升迁速率与那连升两级的黄道周又有何别离?”

想辩驳的人苦于找不着来由,肚子里装着来由的人却因为身份特别不便张口。在这类环境下,曹于汴摆足了架式,将那平平无奇的固原知州张凤奇说得是天花乱缀,夸得是天上少有,地上难寻。

“固原知州?”崇祯天子在脑中回想一阵,模糊记起这么小我来。便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很凸起吗?朕如何没甚么印像?”

中间锦衣卫批示使骆养性听得曹于汴竟然拿固原州内六年内无民乱来讲事,不由在心底痛骂曹老头无耻。谁不晓得固原州乃是九边之一,三边总督衙门地点地,城内驻有重兵,城内从戎的比百姓还要多,这类环境,哪个脑筋进水了的暴动分子会选固原起事?

“曹爱卿但说无妨。”

曹御史嘲笑着,脸上暴露鄙夷之色,道:“从这封奏折上用词文风上看,这该是那举人出身……哦,此子已是同进士出身的平凉同知许梁亲笔所写。许同知本来就是举人出身,办事鲁莽,政事不纯熟,他提出这么不着调的建议也不奇特。”说罢,左都御史曹于汴面向凝神谛听的崇祯天子,拱手道:“皇上,平凉之事事关西北大局,当慎之又慎,选人用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忽略。为尽早稳定平凉府乱局大计,老臣大胆保举固原知州张凤奇任平凉知府。”

“本来还是曹爱卿的门生!”崇祯天子恍然,似笑非笑地看着曹于汴。

但是左都御史曹于汴并不筹算给王尚书这个面子,闻言冷哼一声,道:“即便如此,给黄道周提些品级也就是了,连升两级,未免过分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弃宇宙    超凡武纪    最佳暗恋,陆夫人,请止步!    超强保镖    卡猎    透视小村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