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1页/共2页]
古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夺职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
朝士黄秉少居长安,游骊山,值羽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美,先人不能为也。郑《津阳门诗》曰:“破簪碎钿不敷拾,金沟浅溜和缨纟委。”非虚语也。予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予曾见一玉臂钗,两端施转关,能够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事情率多卤拙,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代民风虽侈,而工之努力不及前人,故物多不精。
礼书言罍画云雷之象,然莫知雷作何状。今祭器中画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经。予尝得一古铜罍,环其腹皆有画,正如人间屋梁所画曲水,细观之乃是云、雷相间为饰,如者,古云字也,象云气之形;如者,雷字也,古文为雷,象回旋之声。其铜罍之饰,皆一一相间,乃所谓云、雷之象也。今《汉书》罍字作,盖前人以此饰罍,后代自失传耳。
熙宁中,尝发地得大钱三十余千文,皆“顺天”、“得壹”。当时在庭皆疑古无“得壹”年号,莫知何代物。予按《唐书》,史思明僭号,铸“顺天”、“得壹”钱。顺天乃其伪年号,“得壹”特以名铸钱耳,非年号也。
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勇猛雄于西边。
予于关中得一铜協,其背有刻文二十字曰:“律人衡兰注水協,容一升。始建国元年一月癸卯造。”皆小篆。律人当是官名,《王莽传》中不载。
屋上覆橑,前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羜顶”。唯宫室祠观为之。
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器用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清楚。人有原其理,觉得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以是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前人别自有术。
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觉得枕,取此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郓州发地得一铜弩机,甚大,制作极工。其侧有刻文曰:“臂师虞士,牙师张柔。”史传无此色目人,不知何代物也。
台端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太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乘之安如山岳,以措梘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摇不安,竟废不消。元丰中,复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以后,则隐然有声。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觉得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第,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消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古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元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罢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