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华人南移背景[第2页/共5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中国佛教僧侣本地路或随商船赴印度“求法”者,起首应提到晋代法显。法显于隆安三年(399年)由长安解缆,取陆路,在外15年,回程搭商船,走海路,途中所经耶婆提国,传闻就在东马砂拉越境内,或苏门答腊。法显《佛国记》提到该国“外道婆罗门昌隆,佛法不敷言”,但亦足以呈显印度文明之影响。唐朝中国佛教一度掀起过“西域求法”高潮,有取陆路者,如闻名玄奘法师;亦有取海路者,义净堪当首推。义净,本姓张,字文明,范阳人,“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咸亨二年(671年)得如愿西游,“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义净返国后译经之余,还以其所经所闻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前者提到了海路纪程,后者则记录了这一条路上驰驱的其他僧侣:益州成都人义朗状师及随行之智岸(在郎迦戌国遇疾而亡)与义玄(义朗之弟)、洛阳人义辉论师(亦在郎迦戌国因疾而亡)、荆州江陵人道琳法师、荆州人法振禅师(途中遇疾而殒)及同业之同州人乘悟禅师和梁州人乘如状师以及义净弟子贞固4人,等等。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僧侣的路程中,一个首要的中转地为南海羯荼国,在马来半岛吉达州境内无疑,传闻该国此时已在佛教国尸(室)利佛逝的影响之下。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与东南亚自古以来的确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络,毫无疑问,中国所具有的亚洲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明大国的职位,在汗青上曾较为胜利地吸引了东南亚各国与之建立并保持联络,这些联络转而又详细化为朝贡使团的调派、陆地贸易的开辟以及中国僧侣的外洋求法。这些活动本身,不但有包含国度力量在内的详细的鞭策者——国王、官员、使者、贩子,还构成了相称的汗青范围,并跟着人类社会出产力与科学技术特别是帆海技术的进步,有愈来愈生长的趋势。而换一个角度看,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人丁的活动和交换,并且是以一种跨地区性子的、大范围的体例停止的,如许,固然汗青的记录未几,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想到,近代之前,在这类大背景下,必然有一些到过东南亚的华人因某种启事此留居下来,不复思归。宋朝朱《萍洲可谈》就讲到,凡北人赴外洋而岁不归者,被叫做“住蕃”,这些“住蕃”即便“十年不归”的也大有人在。实际上,我们晓得,在宋朝的中国,已有很多本国贩子——“蕃客”留居下来,其所聚居地区被称做“蕃坊”,并有“土生”、“五世”之说法。还如,唐朝赴外洋求法的和尚中,不但有“遇疾而殒”于东南亚一带的,也有主动留居外洋而不肯回归者,随义净赴外洋4弟子的结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法朗倾住诃陵国,在彼经夏,遇疾而卒。怀业恋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贞固、道宏相随,俱还广府”。当然近代之前乃至全部近代,也有出于其他启事此移居外洋的,如汉朝移居马来半岛并在此定都元国(屈都乾)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6引《晋书隧道记》:“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乾为国。”另有如19世纪初叶在南中国海一带活动的海寇张保(人称张保仔)内争失利后,率部下来到吉兰丹挖金,并建立了Pulai华人村。再如承平天国失利后部分叛逆将士南下逃生而当场安身立命。总之,在中国与东南亚有着密切汗青联络的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人留居外洋该当被了解为一种普通征象,固然对此并没有多少汗青实证。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综]我身边的人都造反了    吾妻真乃神人也    仙王骨    桑林未晚    尸兄不要    神奇宝贝:开局黑色裂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