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第2页/共3页]
很多在文德朝就为官的人看到这位资格深厚的内宦时,还吃了一惊,但惊奇之余,又悄悄佩服此人的运道。
她去问,如何也比贺僖去问要来得名正言顺,贺僖大喜:“多谢母后!”
那头工部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贺融点点头,环顾世人:“众卿可另有何弥补?”
大师见天子既未发怒,也未表态,心机都活络起来。
民气向上,人道向下,向来经不起磨练,以是古往今来,登上皇位前后的帝王,常常判若两人,并非他们难服侍,只是位置窜改心态,人之常情。
方才经历过战乱的长安百姓,正如惊弓之鸟,闻声这个动静,立时就慌乱起来,本来已经稍稍被安抚下去的民气,又如被石头突破的水面,阵阵出现波纹。
裴太后见状,替他将内心话说出来:“你怕三郎当了天子,与五郎一君一臣,帝王心术深不成测,昔日交谊也成过眼云烟?”
不唯独是百姓,连早朝时也有人提起这件事,问新君要不要派个使者前去问一问兴王。
心中踌躇不定,他还没决定到底是否要呈上去。
贰心不在焉地想道,对方前面又说了甚么,竟全然没听出来,直到蔡茵说罢过了好一会儿,贺融感觉四周静得有些奇特,昂首瞥见世人都在等他发话,这才回过神,嗯了一声:“蔡卿发起不错,容后再议。”
安王貌似寡淡,实则内有丘壑,用人做事大开大合,不拘一格,不像先帝,但也不像其祖文德帝,倒有几分像建国的高祖天子。
贺僖苦笑道:“母后先不忙,我就是入宫来问问,母后可知现在外头的传言?”
陈留范氏秘闻深厚,原也不是拿不出厚礼,只是颠末战乱以后,大部分炊财都被带往南边,范懿原就筹算以死全节的,身边天然不会留太多财物,更不要说珍宝了,以是范昭要像别人那样砸重礼博君一笑,是不成能的。
贺僖感喟一声,没有说话。
此时新君方才即位,因着天下不决,连即位大典都是从简的,有些官员为了奉迎贺融,还特地筹办了一份厚礼,成果直接被贺融怒斥一顿,灰头土脸又将礼品带了归去。
贺融正用心致志听工部官员禀告长安城墙补葺加固事件,面庞有些肥胖,却精力奕奕,他不常常表达定见,更多时候喜好听群臣说,但大师却不敢将他当作先帝一样的人物。
本来还担忧本身死在突厥人之手的官员,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新贵,也不知那些还在李宽手里的重臣,晓得以后会否捶胸顿足,悔怨不迭?
“你常日里都待在青龙寺讲经的,如何本日有空入宫来?真是稀客!”裴太后见了他,欢畅道,“肃霜,给四郎上一杯甘露饮。”
有人便道:“临阵换将,恐怕倒霉于军心,但臣觉得,可派一名钦差前去,一来以犒赏之名,慰劳将士,二来也可留在军中,以便随时传达陛下旨意。”
“但是”贺僖欲言又止。
他固然已经削发,不肯感染世俗权势,但过往并不是说抛开就能抛开的,旁人还是“四郎”、“四殿下”地叫,贺僖一向感觉只要心中有佛,就不必过分计算身外浮名,以是也没有改正过别人的称呼,还时不时入宫看望畴前的亲人们,师弟明尘也说他如许很有“本来无一物,那边惹灰尘”的修为了。
却说裴皇后与贺僖前去宣政殿的路上,贺融与薛潭,谭今二人,也正在议论传言之事。
他也晓得临阵换将不大合适,但总比兴王有了异动以后再作出反应要来得好,未雨绸缪,防备于已然,本是臣子本职。
贺僖感喟:“便是与五郎有关的,外头都说五郎与李宽勾搭,以是才按兵不动,我是不信的!”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