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夏口城[第1页/共2页]
“唉呀,青城你但是活了九世,怎能被少年郎迷了魂去。”青城自省着,晃了晃脑袋,便顺着渡口寻了艘合眼的船只,付上三文过江钱,坐进舟船去了。
贩子上无像样的商店,小贩们只得用竹竿撑起布蓬以遮风避雨,发卖些粮食衣裳。行步街上,偶能听闻远方有烈马长嘶,尖叫吵嚷,像是这城中少不了凶暴的贼人趁着乱世,劫掠些粮食衣物。
乍看之下不过是些莽撞之人招摇过市罢了,可细看而去,青城不由发明,这些骑士虽身着朴实布衣,可腰间所配皆是宝贵之刀,特别刀柄上镶嵌的铁梅花甚是精美。若再细看而去,眼尖的青城便是发明,此中一匹烈马背上坐着两人,此中一人恰是在渡口时遇见那少年郎!
长江以北兵荒马乱,夏口虽未凉国重地,可沿江岸口皆无军兵,亦不见官吏一人。青城仅随人潮徒步黄土十里不足,方才瞥见风尘中,那沧桑的城门。
以是这街上来往的人除了面黄肌瘦外,神采中也多了份谨慎与不安。
青城陆路行进三日,又乘水路三日,可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方才来到郢州渡江关隘。
合法青城打量少年之时,少年也成心偶然看了过来,他的双眼极其敞亮,看得青城也不由面红心跳起来。倒不是因为其秀美的五官,而是眼中神采,天真纯洁。眼如表情,青城从未见过人间男人竟另有如此得空之心。
初冬年事,江风甚寒,滔水湍急不息,舟船一起摇摆泊岸,青城下船难以适应,亦是头晕目炫。幸在已达夏口城外,如释重负。
俄然一道清澈的声音传来,但见一个身着华服,眉清目秀的少年人步上前来,从珠玉腰带中取出一块青铜令牌亮给那官吏一看。
眼尖官吏见其这般拘泥,便摆出一副公事公办之态,寂然道:“若无公文,就别想过江。”
城门之上那曾笔劲刚毅的“夏口”二字已然班驳,城口关隘,也独一四五名穿着薄弱兵器掉队的兵士扼守,前朝昌隆的江岸名都现在已沦为这般地步实在令民气寒。
城内气象亦不必老旧城门好上多少。既无矗立富丽的楼阁,亦无川流不息的车马,有的只是面黄肌瘦的路客,混乱不堪的街道,另有那粗陋陈旧的矮棚。
“而本年代,北方群雄并起,诸侯纷争不竭,很有几分朕当年之景。想必凉国日渐式微,连这整修城门的经费都已然宽裕了。”青城兀生感慨,亦不再多想,便入了城门当中。
青城忆起宿世为女帝之时也曾到访此城,当年豪放气度的城楼,现在已如垂暮老者,在寒北风霜的冲刷中等候崩塌。
那官吏本是狷介不屑,可一瞧那令牌顿时面色乌青,仓猝施礼道:“小的知罪还请...”
“是是是,女人自便吧。”他说话的时候,身子还是卑躬着,只是招了招手,表示青城快些通过。
青城一起察看着,忽听腹中传来一声响动,乃是肚子饿了。何如身无分文,连买上半个包子的钱都没有。
“谢公子。”青城施了一礼,仓促通过了闸口。心有迷惑便回眸看去,细瞧这少年,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容颜尚且稚嫩,可语气却豪朗,若非有殷实薄弱的家底,谁又敢在这乱世中持如此姿势。
“啊,官印文书?”青城一怔,亦不知这文书为何。但见那官吏板下脸来,道:“南北政权分立,若无文书,怎可放你畴昔。”
青城当下亦是明鹤产生了甚么。处所官吏常用的伎俩,已是屡见不鲜,可眼下,何如袖中不过三文过江钱,哪另有多余的财帛请官吏行个便利。
秀眉轻蹙,青城并无与他实际,而是张望四周,但见些许官吏亦会在人群中挑上几名拦下,扣问近似之事,而后者皆是识相的交出银两方才放行通关。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