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无意间的功劳[第2页/共3页]
李治无疑是贤明君主,他很快便看到了百家姓的代价,不但仅是发蒙方面,另有政治方面的。
弄清原委后,武皇后哂然一笑,道:“李钦载才华本领都不缺,又恰是锋芒毕露的年纪,老国公拦了一次两次,还能拦他一辈子不成?”
屈指弹了弹薄薄的纸张,李治悠悠道:“昔年父皇活着时,曾旨令高士廉修撰《氏族志》,高士廉三易其稿,终究合了父皇的意。”
李治大笑,随即俄然眉头一皱,双手用力按住脑袋,痛苦地嗟叹起来。
“着舍人拟旨,可晋李钦载谏议大夫,着赐宫中骑马,金鱼袋一,紫金玉带一。”
李治拈起桌上的纸,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恰是李钦载所撰《百家姓》全文。
现在的唐朝,在李钦载之前,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没面世,孩童发蒙所读的只要《千字文》。
但对贤明的君主来讲,他但愿看到的是知识经义的提高传播。
“氏族志中,我李家皇族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各大世家门阀为第三等,父皇这一行动,将天下的世家门阀狠狠敲打了一次。”
李治咂了咂嘴,俄然笑道:“说来朕倒有些驰念李钦载了,前次与他打仗后,朕才晓得他也是个秒人,与他闲谈亦有所得。”
他惊骇步李靖的后尘,不肯让孙儿李钦载把握太大的权益,皆因对皇权的畏敬。
武皇后担忧地看着他,叹道:“陛下的风疾发作比来越来越频繁了,请遍天下名医都没法根治,可如何是好。”
武皇后不解道:“陛下的意义是……”
武皇后也点头,若论对世家门阀的悔恨,她实在比李治更甚。
厥后李世民与李靖关上房门深聊了一次。
“陛下是说,借《百家姓》持续打压世家门阀?”
武皇后点头道:“臣妾也听过陛下与他谈天,确切言中有物。不过臣妾传闻李钦载现在在渭南县的庄子里,主持李家秋收后,李钦载便留在庄子里没回长安。”
李治嗟叹半晌,这才摆了摆手,道:“无妨,朕好些了。”
武皇后点头:“与丫环私通所生,确是私生子。”
大家有书读,大家有功练,这特么才叫天下大同呀。
来由很强大,跟掩耳盗铃似的。只为孩童发蒙用得着到处张贴?连乡间村落都贴上,一样是发蒙读物的《千字文》如何不见你到处张贴?
站在帝王的态度,李世民如此措置,也不能说他错了。毕竟李靖的存在确切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实在是他在军中的名誉太高了,高到只需登高一呼,千军万马便很有能够帮他颠覆立国不久的大唐。
君臣二人聊了甚么不得而知,但今后今后李靖便交卸兵权,闭门谢客,一向光临终老死,也未曾再参与军务和朝政。
“便给他阿谁孩儿封个‘轻车都尉’的虚衔吧,长大后如果小我才,朕再重用。”
“这篇《百家姓》,大要上是孩童发蒙之物,可如果推行天下,百家姓上对姓氏的排名流人皆知,结果可比当年父皇的《氏族志》好上无数倍。”
人越老越精,李勣无疑是个夺目又聪明的白叟。
而武皇后,即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这些全拜世家门阀所赐,教她怎能不悔恨世家?
武皇后笑道:“陛下仁义慷慨,臣妾佩服。”
因为读书才气明理明德,知礼义廉耻,犯法的人就少,造反的人就更少,不但保护天下治安,更能稳固统治。
昏庸的君主但愿的是百姓愚笨,因为愚笨才好办理,轻易煽动,也轻易乱来。
武皇后蹙眉:“陛下非狭量之辈,老国公怎能……”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