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引而不发(三)[第2页/共2页]
于承恩听得横肇事端四个字,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说一句,诺诺连声地退了出去。
张谅倒也不笨,立马抓住了芙蓉话中的忽略:“你说夏氏是真凶,那只须将她抓起来一审不就行了,哪用这么费事?”
二来夏氏已当众道破汪氏生前被人下了迷药,并且她的这个说法在大将军您的主持下获得了考证,如果过早的将太子牵涉出去,便给了夏氏一党借题挥的机遇。
荣幸的是,景暄小产使得她过早现身,被皇后娘娘得知,她为了自保,不吝铤而走险,调拨杨氏旧婢汪氏投毒行刺娘娘。这便是逆案的本相。
芙蓉辩驳道:“大将军,你道夏氏是何许人也?且不说你抓她,太子便会出面相救,即连娘娘昔日也受过她的好处,当庭论提及来,只怕不好发言。何况她还事前抛出个汪氏遭人暗害的说法,如无铁证,很难让她低头认罪。”
皇后开口了:“你莫小瞧她,这后宫中的嫔妃当年出产,哪个不是经她手接生的?大家都欠她一份情哪。
她见张谅仍然心有不平,又温言安抚道:“姐姐晓得你的心机,现在叛军卷土重来,恰是好男儿建功立业之时,到火线真刀真枪地挣个公侯返来,远强过窝在宫中干这些捕快的活动不是?。”
从何绍生嘴里说出尚敬的名字,张谅可谓是喜出望外。
倘若顺着这条线清查下去,虽不难查出幕后主使,但一来除供词外,贫乏别的证据。
杨全义躬身答道:“回娘娘,皇上今儿夙起便觉身子不爽,一整天都待在太极殿里,身边只要丽贵妃陪着,在传见于大人后不久,传见过东阳郡公,谈了小半个时候。奴臣因陪芙蓉移挪汪氏遗骸,当时并不在场。”
皇后沉声道:“你军中又生出何事,竟然皇上都晓得了?”
张谅一跨进清宁宫的正殿,就被面前的气象唬得一怔:正殿内灯火透明,皇后居中而坐,芙蓉和刚到任的内侍省副监杨全义陪侍在两侧,正在听下坐着的一人侃侃而谈。
皇后问杨全义道:“本日皇上除于大人外,还见过谁?”
是以,当审判一结束,他便向李进忠推说身材不适,一个侍从也未带,悄悄出了东宫,直奔清宁宫而来。
张谅低头嘟囔了句:“你早些时候放我出去,不就行了!”
皇后嘲笑道:“于大人,在内侍中你也算得是个老行伍了,皇上委你九路观军容使重担,如何连个小小的叛变都清算不住?”
尚敬身居东宫要职,是须庾不离太子摆布的人,他牵涉逆案,太子恐怕也难脱干系。
皇后待于承恩走远后,方才换了一副笑容,冲张谅道:“大将军站了一夜岗,到现在还不困哪,急着跑来见我,有甚么事吗?”
至于大将军抓获的所谓供毒者何绍生以及他所供出的主使尚敬,他们皆是受人教唆,企图替夏氏讳饰罢了。
“危急时候,皇上能想起的,还是景云丛啊!”皇后轻叹一声,又问于承恩道:“皇上的意义,是调你去东路做监军吗?”
到时他们会揪住考证成果不放,反咬一口,那么不但太子找人顶罪的做法在皇上看来不过是顾怀旧情的应急之举,太子可保无虞,全部案情也将生逆转,被他们引向岔路。
他虽是武职,对朝廷内的政治格式却也并不是一无所知,张家和杨家本就势不两立,自从都城光复,与杨氏一门干系紧密的太子与姐姐镇静后之间的肮脏不竭。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