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1页/共3页]
“殿下,古往今来,官吏的秩俸皆是以谷米计数。若改而发放俸钱,若粮价突是暴涨,官吏们的俸钱难以买到充足的谷米,导致食不充饥,该如何是好?”
说完,他便是出列回席,等着看其他臣僚朝议。
这才是真正触及变动祖制的大事,断不能冒然提出,不然朝堂怕是要完整闹翻天了。
“殿下啊,冬小麦在夏末就已成熟,百姓们此时已快收割完了,这租赋到底何时收,收多少,如何收啊?”
进得七月,刚入不惑之年的大农令曹栾便将头忧愁白了。
刘彻不免有些迷惑,大汉愈发强大,国库岁入都超越百亿钱了,那么点田税还值得个大农令愁眉不展,这“财务部长”当得也太小鼻子小眼了。
“既然百姓都收割了,当然现下就收啊,百姓们的田亩和每年耕作的作物不是都在籍册上注记了么?各郡县田税已降到三十税一,尤是京畿四周更是五十五税一,你还怕百姓不肯交纳,收不上来?”
尤是淮水以北的诸多郡县,百姓们纷繁将平常的主食从粟米换做面食,短短数年间,小麦的时价从粟米的一半,硬生生拔高到和粟米等价。
何况,若答应官吏从官仓买粮,万一有人趁谷贵时从官仓低价买粮,再高价卖到市道上……”
曹栾听得满头雾水,问道:“敢问殿下,那三农题目是甚么意义?”
曹栾愈听愈不对劲,心道本官但是忠心耿耿为你老刘家打理祖宗基业,怎的好似我在决计剥削百姓似的,这要鼓吹出去,名声还不得臭大街啊?
曹栾见太子并未执意行事,方才松了口气,仓促辞职而去。
或许应尽早如后代般,将财务部,贸易部,农业部和产业部完整分开啊,不然跟着大汉愈发繁华强大,将来的大农令怕真会累死的,除非是个得过且过,不干闲事的酒囊饭袋。
他忙是出言辩白道:“太子此言差矣,稼穑乃立国之本……”
“殿下明鉴,老臣亦再无贰言。”
“殿下贤明!”
殿下刚才已是明言,不想要俸钱的,干脆马上全换成粟谷好了,谁也没拦着你,不过只是让官吏们多了种不错的挑选罢了。
唯有大农令曹栾皱着眉头,踌躇半晌,便是起家出列,躬身道:“殿下,这秩俸改制虽是良策,但毕竟我大汉官吏为数浩繁,现下又已入秋,若仓促改制,各种赋税精算皆要征调人手细细盘整,仓促间难以措置全面啊。”
刘彻沉吟半晌,便是答道:“如此一来,便等若官吏将谷米临时存放在官仓,是否回购,何时回购,全凭官吏志愿。如果真不想要俸钱的,干脆发放俸钱当日便尽数回购成谷米便可,丞相觉得如何?”
袁盎细心想了想,颌首道:“如果如此,老臣无贰言。”
丞相袁盎最早离席出列,他倒不是冒然反对,而是确切心存疑虑。
曹栾可没那么好忽悠,窜改官吏秩俸的发放轨制绝非小事,如故意人摆出祖制说事,闹不好要出大乱子的。
官吏的秩俸多在岁末发放,恰是谷贵之时,若全数兑成俸钱,官吏们待得谷贱时方才大肆买粮,等若凭白多了很多秩俸。
刘彻不觉得意道:“让各地的官仓遵循八十钱每石的粟米时价收买小麦,百姓交纳赋税时,亦遵循八十每石的代价换算成铜钱上交。”
刘彻环顾殿内,笑问道:“诸位另有甚么贰言么?”
朝臣们皆是不语,毕竟这行动确切对他们无益有害。
“就这点小钱你都要跟百姓计算啊?”
近年关中百姓已垂垂接管了面食,进而将其发扬光大,将面粉研讨出各种吃法,敏捷传播到大汉各地。
他微是躬身,亦是出列回席。
“大农令多虑了,孤王本就没筹算马上大肆推行,本年先在长安城试行便可,若来年没出甚么乱子,亦或只要些许瑕疵,便待查漏补缺后,再慢慢在全部大汉推行。”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