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1页/共3页]
年节将近,该述职的述职了,该上计的也上计了,待过得正朔大朝,郡县官员便可随上官离京,返归治地,故临时闲了下来。
庄葱奇恰是官学体系培养的秀才,且是精英中的精英,相较于旁的待诏士人,他的公府评鉴尤其优良,故冬月才刚国考,腊月间就已传出将外听任官的风声。
比方藁街,有蛮夷邸,为外邦使团居住之处,又比方占地最大的街巷,是为公府巷。
究其源起,乃出自《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要晓得,过往拜师肄业,束脩多有腊肉,当今汉人虽衣食充足,然拎片腊肉登门,仍寄意将对方敬为师长,特来拜见请教之意。
详细的官职已然定下了,只待颁下敕书,到公府领了官服和印绶,便可离京赴职。
庄葱奇便是如此,出身梁地,虽说长辈常以“庄子后嗣”自居,然家道式微,比平常百姓家也好不了多少,撑死就算富户,活着家大族眼中何曾有过梁地庄氏?
所谓待诏,始于秦朝,汉承秦制,上书求官或应天子求贤的进京士人,公府会临时指定其待诏的官署,听候天子诏令或公府册籍,待得有官缺且刚才适所时,待诏之士可入仕任官,形同候补官吏。
精英治国,夙来是贯穿华农历朝历代的政管理念,天子刘彻自也践行之,夙来不搞齐头式划一的愚民之举。
因太常府非常决计的“重理轻文”,限缩各处书院中汉学院的范围,加大对科学院的师资投入,故就读科学院的学子占比偏高。
因待诏并非正式官职,以是没有俸禄,朝廷为能保持其糊口,也会赐与必然的补助,且可暂住在长安公府巷。
两相成心,自是其乐融融。
饶是政经官学的学子,也仅是省却“郡考”,国考还是要插手的,待诏也必定要待诏的,只是一定会入住公府巷罢了。
此秀才非彼秀才,不是后代科举轨制下的名头,而是“秀异之才”。
年事大的百姓也仅是偶尔想起,自个貌似曾是某位贵爵的治下之民,年事稍小的,打从出世就不晓得有“封国”这档子事。
相较世剿袭官,这已是非常公允公道公开的取仕之法了,使得豪门士子也纷繁冒出头来,乃至在庙堂占有众席之地。
也无怪庄葱奇不欲张扬,皆是以乃实打实的美差,多少跟脚硬实的世家后辈抢破头都捞不着,偏生出身豪门的他捞着了,若再不懂低调,那就是自找费事了。
各郡县百姓,无分炊世出身,凡在官办学舍完成蒙学与预学课业者,可在郡县本地停止官学考举,在学监的监督下,考取呼应的评分和评鉴,以此为凭前去各处书院,再接管该书院的所谓招生测验,通过者即入书院就学,为期三年。
近些年,太学汉学院和政经官学皆向待诏士人开放,答应他们旁听讲席或到图书馆借阅文籍,乃至可向公府申请退学,学习学习。
当然,低调归低调,对将来的上官和同侪,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得为秀才者,持书院鉴语,每岁皆可接管各郡吏曹的考鉴,直接在各郡县入仕任官,只不过是较为底层的官吏,将来得按部就班的晋升,谓之“郡考”。
怕不是想钱想疯了?
公府巷内,常常见得待诏之士登门拜见郡县官员,官员们亦愿与这些秀才交好,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将来指不定有人平步青云,厥后居上。
家属在长安有车有房,自是不必“挤占公府资本”,朝廷和天子陛下皆是鼓励长安的世家后辈“居家待诏”。
然在敕书颁下前,低调为上,不宜大肆张扬。
郡考不限户籍,考题也是与本地实务和实际官缺紧密相干,饶是岭南秀才,若志在辽东,也可跑到辽东插手郡考。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