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元老[第3页/共3页]
“又见垂白叟,身材尚安否?”
京营总督王之仁和大学士兼戎政尚书、协理京营柯夏卿则卖力重修京营,并保持浙江诸府治安,同时防备舟山黄斌卿。
朱以海很诚心的道,“现在局势,孤虽号称监国,可实际上也不过是临时号令宁绍台,而鞑虏屯兵金陵、杭州数十万众,如同排山倒海之势,我等随时有毁灭之危。以是这个时候也就不说那些了。”
“至于南阳王,他一片忠勇,孤也派使者去传旨,加封其为邓王,拜征虏大将军兼领中军都督府,许他募兵弥补王府三保护,保卫衢州,黄道周授金衢巡抚。”
“殿下,可如此一来,到时万一闽粤湘赣云贵川诸地的宗室都自主为王,不听号令那如何办?”张国维问。
朱以海最后回绝了张国维等提出要从绍兴再派几支兵马过来声援的发起,此次北上不是大张旗鼓,而是突其不备来打偷袭的,这一万人马充足了。
“刘公,你国浑家望,现在局势动乱,民气混乱,官吏们也是良莠不齐,还得倚重刘公统领都察院,监督好百官文武,这个时候我们内部更得安宁。”
他看着张国维、刘宗周、祁彪佳这些极驰名誉的大臣,“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曾说,王业不偏安,孤非常附和。”
曾奉旨巡抚江南的祁彪佳劝说,“交战乃是武将之责,殿下现在是监国,便当统驭朝政,岂可充做前锋?”
朱大典这位大学士则兼安徽总督,并督师金衢严诸部兵马。
朱以海扫过一眼众大臣们,这些人个个德高望重,乃至有些还是之前就拜过大学士入过阁的,比如方逢年还曾做过首辅,最起码也是巡抚、尚书。
“义阳王在崇明监国一事,孤已经派了董志宁和中原为特使,现在大敌当前,先联手抗虏再说,等将来,先入关中者王。”
“特别现在,偏安是不成能的,王业不偏安,复兴在进取!”
“如果不肯,到时岂不是要内哄先起?”
鲁王的指套能跟潞王的古琴一争高低,虽不如潞王古琴三千张,却也有指套八百副。
刘宗周来是要劝朱以海回绍兴或台州的,没推测现在朱以海竟然把他当初劝谏弘光的那些话拿出来堵他嘴,倒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让他无言以对。
“此事孤也是考虑已久,眼下如果孤去旨,让义阳王退位归藩,他便肯么?便是他肯,拥立他的那二十万将士们肯吗?”
“殿下何不早正名号,正式继位称帝?”
张国维在北京沦亡前一个月奉旨出京,前去江浙募兵筹饷,还顺带兼了个差事,就是和寺人庞天寿同去山东兖州顺道给镇国将军朱以海宣旨,册封其为大明第十一代鲁王。
“不瞒诸位大人,孤晓得海宁卫城另有忠义之将士百姓保卫,而杭州虏帅已经派出五千人往攻,统兵之人却恰是当年泗州守将李遇春贼也,此人当年不战而降献泗州,还主动到扬州城下劝降,城破后参与扬州大搏斗,现在入建虏旗籍,归汉军镶黄旗,背祖忘宗,孤必亲讨而杀之!”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