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谁在借谁的兵?[第1页/共3页]
“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气,招百姓,我不如贼。为今之计,必任贤抚民,远过流寇,则近者悦而远者来,即流寇亦入而为臣矣。往者弃遵化而屠永平,我兵两次深切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无弘愿,所为者金帛女子耳,纵来归顺,亦不久留,其不平者容或有之。彼时得其城而屠之,理也,其何敢以谏?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抚者,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本地而不守之故,及本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达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
“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以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觉得流派,我师来往,斯为甚信。惟摄政诸王察之。”
“不屠群众,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多尔衮喃喃。
“哦,先生可否随本王一道西征?迟早也好就教。”
“不图大进,就攻略兼施;欲同一天下,就得安抚百姓……睿亲王多尔衮自言自语着,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
那两小我都是明朝将军穿戴。
多尔衮向洪承畴交代完了,却叫身边的传令官吹响号角,要雄师原地安营。
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度丧乱,军民灭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三次进兵攻略,盖表示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若本日则不复出,唯有底定国度,与民歇息罢了。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堪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高兴,遂统兵进步。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敌,尚复思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季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乡,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纳福贵,如国土之永也……
“明朝流寇踞于西土,水路诸寇环于南服,兵民煽乱于北陲,我师燮伐东鄙,如此四周受敌,其君若臣安能相保明朝,其朝安得不败?此乃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何故言之?中原百姓蹇离丧乱苛虐已极,黔黎先依,思泽念主,以图乐业,虽间有1、二婴城负固者,不过自为身家计,非为君效死也。今明朝受病已深,不成复治,河北数省,必属别人。其地盘群众,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亲王雄才大略,见教不敢,”洪承畴客气地说,“不过依鄙人鄙意:亲王要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打扫乱逆,期于灭贼,有顺从者必加以诛戮,不屠群众,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书记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顺从不平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然;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重务也。”
“对!“范文程眼巴巴看着多尔衮,“不如许,大清也不过是李自成直流,即便能攻陷北都城,也不会悠长!”
“哦——”洪承畴略微思虑了一会就说,“当下我兵之强,应当是天下无敌的:单在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
“劝诱三桂投顺,是洪承畴在替多尔衮履行着皇太极活着时的一项既定政策。”看着洪承畴写信的李恒方想,“这个明朝降将必然是感到了吴三桂面前的窘境了。他们能够说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吴三桂不投大清,他又能如何样?那么大清与吴三桂,究竟是谁在借谁的兵?”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