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户(加更)[第1页/共3页]
必须土豪啊!姜采青内心感慨。想不到张家几代运营,竟是如此富庶。看来她们这些子人,就是过得再*一些,也足充足吃够用的了。
姜采青昂首看看菊姨娘,心说这不废话吗,我不认得我拿着它翻了这半天?莫非翻着好玩啊?她也想过了,归正她才从濮州来,这些人对她本来并不清楚,装不认字也没需求,反倒迟误事。
两个铺子,一个米铺,一个布帛铺。两间铺子都在沂州城中,想来是借着裴家的便当。米铺出息普通,那布帛铺倒是本地本地最大的布料铺子,卖的各地的棉麻、丝绸、彩帛,红利却很好,怪不得张家丫环的名字很多跟衣料有关的,素绫、花罗、翠绮……
“那好,银瓶姐姐,我年纪毕竟轻,掌家也没经历,今后你多担待些。”
姜采青这些日子也把张家的产业盘得差未几了。一场丧事下来,裴三把张家账面上的现银折腾了个七七八八,但是也怪不得他折腾,就算他再多华侈几成,留给她的也充足赡养张家高低了。
说到张家人丁,远比姜采青看到的要多。除了后院里那五个姨娘,另有一名住在庵堂的老姨奶奶要扶养,说是张官人祖父的妾室,虽是贱妾,毕竟服侍过长辈的,他祖父过世后去了苍沂山上的尼庵保养,每年除了送些吃用,也要舍给庵堂一笔银子。
“姜姨娘,您认得字啊?”菊姨娘略带诧异地问。
“哎呦,您真认得字啊?”柳妈妈在一旁插嘴,“前晌我见您翻账册,只当您随便翻翻的呢。家里本来就只要周姨娘认得字,她是读书人家出身,现在您也认得字,果然都是读书识理的好。”
才想到那些姨娘,就有人来了,周姨娘带着绫姨娘、菊姨娘她们几个一起来的,只缺了棠姨娘没来。天气已经渐黑,花罗点起了烛火,姜采青正坐在小桌旁翻看账册。这张榉木小桌是用饭用的,看账却不便利,姜采青揣摩着,他日叫人弄意个书案来,笔墨也叫一并筹办了。见周姨娘她们来了,便起家号召一下,叫花罗看座倒茶。
******************
下头丫环仆妇、管事杂役等野生奴婢,大大小小,总计62口儿。姜采青一开端还质疑哪来那么多,却本来庄子上除了佃农不算,好几家庄户也是有身契的,有几代留下的家生奴,也有灾荒年一家子卖断的,不过这些人在田庄劳作、办理,在姜采青睐里,反倒是缔造代价的出产者。
“小时候有个亲戚读过书的,他常日教自家孩子写字,我也是整日跟着一起玩,才勉强认得几个字。”姜采青便跟着周姨娘的谱子编了个说辞,反正濮州远隔千里,她如许含混其辞的,也没法求证。
姜采青对这些称呼题目倒不太细考虑,不过是之前小说看的多了,对“姨娘”两个字实在感冒。青娘子就青娘子吧,好歹比“姨娘”听着顺耳些。
单论这宅子里天然不会那么多,不算活契的佣工,就是柳妈妈和别的三个粗使的婆子,有身契的丫环仆妇,周姨娘身边两个,绫姨娘她们四人每人身边一个,本来服侍张家伉俪的六个,一共十二个。宅子里的男性的管事、小厮、杂役,统共也十多小我。
姜采青之前传闻“守孝三年”,实在有些惊吓的,固然说“要想俏,一身孝”,可这三年内如果都必须穿戴一身粗麻孝服度过,满院子放眼望去一片白惨惨,那也太审美颓废了点儿,心机怕是要出弊端的。她还曾经设想过,三年都要穿孝服,并且五服里头另有守两年、一年的等等,生老病死人间常态,人总不能不出门吧,守在家里三年不事出产,怕要饿死,是以街上大抵有许很多多人穿带孝服的,设想一下那景象……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