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节 谋道之学[第1页/共4页]
究竟上,要不是袁绍自主称帝,崔琰或许已经向其进言让河北四州学习东莱开科取士。毕竟袁绍的前提比蔡吉更合适推行开科取士。但现在说都晚了。奉刘协为周天子是一回事,自主为帝颠覆汉室是另一回事。眼下的崔琰仿佛已将重视力转到了新统治者身上。
“尊经阁?但是齐侯藏书之处?”崔琰问道。关于东莱尊经阁崔琰也是略有耳闻,蔡吉这些年在四周汇集册本。实在汇集册本这类事,略微有点文明的诸侯都会去做。但听蔡吉的意义,仿佛她建尊经阁另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加上其又是开科取士的初创之人,崔琰这会儿的兴趣天然是更浓了。
让世人再次深感诧异的是,曹丕年纪小归小,见地却不凡。面对崔琰的发问,他不但对答如流,一些观点乃至让崔林等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而蔡吉则在一旁以谦善的态度聆听两人谈经,就仿佛是一个当真听课的门生普通。直到日头西斜,蔡吉才带着曹丕起家告别。崔琰则已时候已晚,挽留蔡吉等人在府中留住一夜。考虑到安然题目,蔡吉终究承诺了崔琰的聘请,过夜崔府。
“不过是举手之劳,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礼。”蔡吉赶紧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当初蔡吉在东莱停止第一届科考之时,崔琰就曾与冀州的一些名流会商过开科取士对世家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开科取士虽会让豪门之世获得更多的机遇退隐,却也总好过曹操的“唯才是举”。前者是比拼才学,后者则掺杂了曹操小我的喜恶。厥后东莱放榜的成果也应证了崔琰等人的阐发。世家子获得了骄人成绩。
“是。”蔡吉点头先容道,“孤命人汇集书卷,誊写成册,存于尊经阁中,供人借阅。”
崔琰抚着四尺长须,批评道,“曹丕所怀乃谋仕之学,蔡吉所怀乃谋道之学,二者不成相提并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好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撑,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但东莱科考的成果并不代表开科取士对这个期间就没有首要影响。相反崔琰等人一向以为开科取士对天下之局影响非常深远。须知,察举制是先由处所官员向朝廷保举本地才俊,再由朝廷通过科考来遴选所需的人才。而蔡吉开科取士,无疑是剥夺了处所官僚的保举权。若在承闰年代,此举无疑会加强中心对处所的节制。怕是一经提出就会遭到九州各郡太守们的一至喷击。公愤之下,发起之人就算不“以死赔罪”,也要发配边陲。除非有武帝那般的强势之君支撑,方能将开科取士推行于天下。
“康成公遍注儒家典范,实乃当世鸿儒,竟已仙逝,可惜可惜。”蔡吉感慨地长叹一声后,又热切地拉拢崔琰道,“季珪师承康成公,必是熟读各家典范。不瞒,孤虽保藏了很多经籍,但多数都没注解。幸得钜鹿田元皓,平原弥正平,两位在齐侯府校注经籍,孤方能将部分藏书借于学子誊写。但是注经一事毕竟过于繁复,若能得季珪互助定能事半功倍。”
凡是来东莱的学子皆可借阅尊经阁内册本。不但如此,齐侯府还供应纸张供学子誊写册本。”蔡吉风雅地宣布道。
“必然老夫必然会去龙口。”内心乐着花的崔琰连连点头。先前的摸索与忧心,在这一刻十足被他抛到了脑后。却见崔琰慎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谢齐侯挽救吾友元皓。”
但蔡吉给出了答案在世人听来还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特别是崔琰,的确是不的耳朵。田丰不但曾是他的同僚,同时也是他的老友。当初得知田丰溺水身亡以后,崔琰但是为老友痛哭了一番。现在耳听田丰现身东莱,崔琰当即不顾形象地起家冲到蔡吉面前诘问道,“元……元皓不是已陨于黄河。”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