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京口瓜步一水间[第1页/共2页]
刘裕勾了勾嘴角,径直走过了徐羡之的摊位,他的话随风飘进了徐羡之的耳朵里:“别帮衬着卖果脯,可要帮我盯着点啊。”
长江之上,白帆点点,宽逾五里的江面之上,百舸竞渡,东晋海军的黄龙战舰与赤马舟快船,巡江而走,而从劈面的广陵郡(今扬州)的瓜州渡口,一趟趟满载着人马的平底大渡船,不时地停靠到这京口北的蒜山渡口边上,放出批批北方来客,车水马龙,好一副热烈繁忙的气象。
而在这渡口两边,大大小小地坐落着十几个铺子,有的铺子上堆着一条条的小鱼干,用盐渍了,恰是行脚客商们所喜好的干粮,而有的铺子上,则盛着香喷喷的果脯,上面滚着几颗红色的糖末,果香入鼻,沁民气脾。
胥吏的神采一变,摇了点头,回身就走。
刁毛一下子愣在了当场,说不出话,胥吏模样的人看了一眼大汉,走到刁公子跟前,悄悄说了几句话,刁公子神采一变,咬了咬牙,沉声道:“我们走!”
刘裕双肩一松,这小山也似的柴禾一下子落到了地上,砸出一片黄色尘雾,他的双目中精光如冷电般,直刺阿谁刁公子,声音中透出一股凛然之气:“按大晋律,州郡以上官员出行,当鸣锣清道,百姓躲避,不知这位公子,是哪位长官呢?”
“如何,刘大哥这么有闲情兴趣,要在这渡口查查可疑人等吗?”
二熹子喜形于色,赶紧跑上官道,去解那堆柴禾了。
刘裕安静地说道:“刘毅,你也是京口人,就看着乡亲们如许给欺负吗?”
刘裕的眉头皱了皱,转而沉声道:“无甚大事,不过是上头交代,克日北方伪秦企图南侵,犯我大晋,北方汉人士民,纷繁南下,我们京口是侨置区,需求安设北人,趁便查探特工。羡之,你小子不在家读书,如何跑这里做起买卖来了?”
刘裕来者不拒,道了声谢后,端起茶汤一饮而尽,放下碗时,他的眉头皱了皱:“我还是喝不惯这撒了胡椒的茶汤,不如酒来的痛快。”
刘裕目送着他们的身影,远远地消逝在大道的拐角处,一边的阿谁农夫站起了身,向他拱手谢道:“多谢刘大哥脱手互助。”他一边伸谢,一边弯下腰,想去捡地上的阿谁荷包。
这个叫羡之的男孩,姓徐,是个十五六岁的黑瘦少年,双眼炯炯有神,他面前的摊子上,堆着很多黄桃与杨梅制成的蜜饯果脯,而他的手里,则持着一把葵扇,在赶着围着果脯飞来飞去的苍蝇。
刘裕也不转头,挥了挥手:“我到蒜山渡口看看,接伧子去。”
但是他俄然想到了甚么,回过甚,对着向前疾走的刘裕叫道:“刘大哥,这柴禾给我们了,你明天如何办?”
刘裕神采一变,上前两步,一脚就踢飞了这个荷包,远远落入路边几十步外的水田中,他一拳打在这个黑瘦农夫的胸口,擂得他后退了两步:“二熹子你争点气行不,这钱能拿吗?你这个模样只配永久给人欺负!”
刘裕乃是汉高祖刘邦的兄弟,楚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而现在的他,家道中落,只是一个京口郡的里正。
刘裕叹了口气,指着道上的那堆小山也似的柴禾,说道:“把我打的柴禾拿去卖了吧,换了钱去看大夫,再整点小酒喝。记着了,咱是京口人,命能够不要,骨气不能丢!”
徐羡之笑道:“刘大哥,这两天江边来了很多北方客人,我娘说了,出来源练一下也好,趁便卖点果脯来补助点家用。要不,您尝尝我们家的果脯味道如何样?”
最靠外的一个铺子,一个驼背的老妪,正挥着一把小葵扇,有气有力地呼喊着:“茶汤,上好的茶汤,只要在江南才气饮到,提神醒脑,解渴生津!”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