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是来看戏的[第1页/共2页]
赵鼎一愣,有点不太明白:“此话怎讲?”
张正书却好整以暇,不疾不徐地说道:“夏国瘠薄,人丁却很多。本年又正值粮食歉收,再加上夏国海内冲突重重,太后一党把持朝政,惹得各方不满。你说如许的夏国,没有粮食了,能如何办?”
“宋人皆知之事,乃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王旦王文正公是也。范仲淹范文正公曾云:‘王文正公居宰府仅二十年,何尝见爱恶之迹,天下谓之风雅。’王文正公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满朝文武对其评价,无不是溢美之词。”赵鼎非常崇拜地说道,仕进做到王旦这个模样,也算是最高成绩了。张正书却感慨地说道:“我大宋立国百余年,却只要一名宰相在位超越十二年。如许的宰相生涯,短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又如何能偶然候,渐渐等政绩出来呢?如果前脚方才做完,后脚就被贬谪不是宰相了,岂不是让别人摘了桃子?更无法的是,或许其继位者底子不想沿着这条路走,毕竟走得再好,功绩都是前任的,百姓也只会记得前一任宰相。那如何办呢?推倒重来呗,折腾来折腾去,真正为国着想的,又有哪几个?全都是为了身前身后名!”
“小官人公然大才……”赵鼎也不得不承认,张正书的心气要比他大很多。现在的他,早就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风俗,从施政上看题目。现在的赵鼎,则更多是从规律看题目。不管是社会运转规律,还是经济规律,这就是赵鼎在张正书身边学到的东西。
“那就只能抢了?”赵鼎仿佛揣摩出一点东西来了。
赵鼎不敢置信,但这话一说出,就代表了他已经有点信赖张正书的说法了。
这个别例,别说赵鼎不信赖,张正书籍身都不会感觉它会有多高文用。“处理?我都说了,此题底子无解。任期制,只不过是减缓罢了。最起码,五年一个循环,百姓也不消过分折腾。再加上廷议等,施政起来,也不会莽撞行事了。如果再弄个试点,慢慢推行开来,乃至还能够让处所因地制宜……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没有一个政策是完美的,都是在施政的过程中找到缝隙,然后堵住缝隙。”
“确切不成能,如果改了‘崇文抑武’,大宋就不是大宋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有些东西,非得比及没法挽回的时候,才会有人停止深思的。不过以朝中诸公、赵家人的刚强,多数也不会改弦更张……算了,说这个何为,我等是来看戏的……”
“有也没用啊,谁晓得继位者会不会持续政策?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说,一朝宰相一个变法,已经是大宋常态了。大宋是稳定法不可,变法过分急也不可。缓缓图之,方才气对国度,对百姓无益。一味求快,反而欲速则不达。”张正书叹了一声,有点无法地说道。
顿了顿,张正书持续说道:“这些宰相都是一时人杰,岂能看不到缓缓图之,对大宋,对百姓更有好处?可惜他们为了本身的名声,政绩,乃至忧愁本身的宰相职位做不悠长,以是才挑选了更激进的政策。而我就不一样了,没有人跟我抢,也不会有人打断我的打算,以是我能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我和朝中诸公,不同就在这里。”
“没错,只能抢了。”张正书点了点头,“他们除了抢,已经没有体例了。毕竟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肚子里没有东西吃,那是要死人的。摆布都是死,为甚么不拼一把?”
“所谓任期制,就是规定宰相能做多长时候,比如一个任期为五年,最长蝉联不能超越两届。”张正书思虑了一下后代的政治体系,改头换面说了一番,听得赵鼎一愣一愣的。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