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22章 大水灾(求收藏、推荐)[第1页/共3页]
从2月开端,湖南多数地区连降暴雨,大雨滂湃,连缀至5月之久,降雨约670mm,乃至积水横决,众多于衡、永、长、常四府之交,沿岸纵横高低,各住民之生命财产付之一洗。数百里间,汪洋一片,田亩田禾飘零无余,死者三四万人,浮尸蔽江,受灾者三四十万人,“皆冻馁之侵,乞食四乡”,此次奇灾,为湖南省二百余年所未有。
“……包吃包住,每月起码3块大洋,每年发6套衣服。签约就发一石大米作为安家费……”
一个文员走过来,说道:“陈科长,刚才有3000人通过体检,已经招够了,我们是不是停止?”
他身边一个小伙子说道:“陈科长,这里的哀鸿太多了,光是这城里就不下三万,城外起码有十万。文总要我们此次在湖南招3000人,恐怕几天就能招满……”
“姓名,籍贯……啊,就是你是那里人……嗯,春秋……好了,拿着这个表格,到那边的大夫那边去查抄身材……”几个文员敏捷的接管报名。
这会儿可不像后代,民工们天南地北的到处跑,别说去邻省,就是去外洋也不希奇。以是一开端,文德嗣也没筹算在外省招工,但是在得知长江中下流产生特大水患以后,他就号令顿时人力资本部派出了人手,到各个灾区大肆招工,陈斯堂卖力的就是湖南地区。
文员大惊,赶紧说道:“科长,公司的号令是不能……”
当然比起州里企业,这个水泥厂起码在环保上做得比较好。在23世纪,环保观点已经深切民气,办厂要考虑环保,几近成了一种本能。文德嗣也不例外,即便这个小水泥厂,他也竭尽所能的安装了除尘器和消音器,修了隔音墙。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等废气,现在还没体例,只能等一段时候,再安装回收体系。
陈斯堂这时却没有一点完成任务的欢畅,反而满脸焦炙。
他们大声说道:“四川的星科公司招工啦,情愿去四川上工的快去北门大街报名。”
文员说道:“我们只是个公司,又不是官府,无能甚么呢?现在招了3000人,已经极力了……”
1906年7月20日,长沙。
陈斯堂叹了口气:“哎,是啊。如果我们公司是官府就好了……”
要说才气,锡良在清末督抚内里,也是能排进前五的人物。他也很想做出一番奇迹,但四川那惨痛的产业根本和坑爹的交通,底子不成能和湖北、直隶这些处所比,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特别是他的人面没有袁世凯那么广,部下没有善于洋务,熟谙当代产业的人。现在终究有了文德嗣这个洋务人才,还在水泥产业走到了袁世凯前面,他天然是高兴了。
“哎,惨啊,真惨啊……”陈斯堂感喟的摇点头。
他是内江县土著,壕子口人氏,本年30岁,已经有二子一女。他本是小贩子出身,年青时中了个秀才,但客岁清廷打消科举,他只得熄了持续考科举的心,用心在家做买卖。3月份,他看到星科公司招募人手后,就感觉这是个机遇,就关了小店,插手了星科。因为他能写字算账,在大多数都是文盲的员工中就显得很不错了。
“每天2050桶?”锡良先是一惊,然后大笑:“好好好!袁世凯、周学熙等人筹办的启新洋灰公司,产量不过每天700桶,你这里是他们的三倍!哈哈哈……”
………………………………………………………………
这个水泥厂是操纵买下的一座砖瓦作坊改革的,说是改革实在和新建也差未几,除了那块地盘和留下的窑工,已经和砖瓦作坊没有任何干系了。当初买下这座砖瓦作坊的启事,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好,间隔煤矿和石灰石矿都很近,便利原质料供应。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