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子脚下[第1页/共3页]
会馆戏台上演着《琵琶记》,唱的是高亢激昂的弋阳腔。扮演墨客蔡伯喈的伶人唱道:
回到百和堂,看店的杂役说下午仍然没有买卖,不过来了一个年青人,说是看到了招人的布告,想来店里招聘大夫,现在在大堂里等着面谈。
姚妙仪拖长调子,做苦想状。
阿福和宋秀儿是颠末磨练的忠仆。姚妙仪看着马车外的店铺和行人,笑道:“你们越是为我着想,我就越不能虐待了你们。放心吧,这些年我哥哥也攒了些银子,赔六年也能撑得住。再说了,这里的药材和诊金也比姑苏高很多呢,百和堂毕竟是会赚的。”
一看这个架式,张老板是识货的,晓得姚妙仪此番美意接待,应是有所求,应当不但单是为了感激屋子。不过姚妙仪是来求人的,张老板是被求的,便用心端着不戳破,顺水推舟说道:
“朝为农家郎,暮登天子堂。
张老板五短身材,身形微胖,穿戴蓝布直裰,他虽是卖绸缎的,但是遵循洪武帝颁布的规定,除了喜庆节日以外,布衣百姓平时不得穿绸、戴纯金纯银的金饰。不过张老板穿的蓝布直裰是上好的松江三梭棉布裁成,代价比浅显绸缎还高。
张老板一叹,“但是皇上喜好弋阳腔,官员们要看皇上的眼色,我们老百姓呢,要顺服官员的爱好,连姑苏会馆都要唱弋阳腔逢迎别人,唉,想好好听一曲昆山调,倒要回姑苏故乡了。”
姑苏会馆设在秦淮河边的东牌坊四周,北边就是府学和贡院,是南都城绝好的地段。自从洪武帝定都南京,强令各地工匠和富户搬到都城居住,人生地不熟,乃至说话都太不通,餬口艰巨,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自发建立了各种会馆,以便利同亲交换帮衬。
令媛难买忠心,药铺里那两个明教密党终究还是忠于小明王姚继同,而阿福和宋秀儿才是忠于姚妙仪的人。
一听这句话,张老板顿时如同找到了知音普通,态度也不那么端着了,“你的非常,我们姑苏人听惯了昆山调,对弋阳腔赏识不来,就像吃惯了平淡的茶汤泡饭,就咽不下去油腻的羊肉泡馍一样。”
这个网巾挽救了无数包含张老板如许的秃顶男人,就是中间秃得寸草不生了,在头顶上垫上假发,把网巾织的密一些,谁都瞧不出来。
姚妙仪连连点头,“张老板好几年没归去了吧,现在连姑苏城也流行弋阳腔了,昆山调梨园子要么该唱弋阳腔,被挤到乡野之地勉强糊口。”
姚妙仪崇拜的看着张老板,“哇,这么大的京官,家里必然很气度吧,连着周夫人这类诰命夫人是不是生的和我们浅显百姓分歧?”
姚妙仪打趣道:“我不信,张老板用心哄我吧。”
张老板做了个抹脖子的行动,姚妙仪心中却想的是缉捕明教密党的首要构造就是直接管洪武帝统领的亲军都尉府,“都尉府真的那么短长?连我们这类布衣老百姓身边都布着他们的密探?”
姚妙仪拜访的老乡是做绸缎买卖的张老板。和很多老乡被迫搬家的分歧,张老板是在洪武元年定都时就主动举家搬到了南都城,他是个审时度势、目光独到的买卖人,认准了朱元璋会坐稳江山,南京将来前程不成限量。
“嘘!”张老板仓猝左顾右盼,低声道:“莫谈国事,莫议皇上啊,谨慎隔墙有耳,被亲军都尉府的探子闻声了,那就――”
姚妙仪达到了目标,找了绝佳的机遇进周府查探。
头发盘起,戴着现在最时髦的玄色\\\\网巾,网巾是洪武帝亲身推行的,有一统天下的意义,不管凹凸贵贱皆可裹之。
“乡里乡亲的,相互帮手是应当的,姚大夫莫要客气。”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