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子脚下[第1页/共3页]
会馆戏台上演着《琵琶记》,唱的是高亢激昂的弋阳腔。扮演墨客蔡伯喈的伶人唱道:
张老板抬高调子说道:“我有个同业贿赂外务府的官员,就是一百两银子罢了,刚好皇上命亲军都尉府查外务府贪腐案,同业下了大狱,纳贿官员直接被剥了皮!传闻这个案子是同业的小妾偶然间说出的,被密探得知了,顺藤摸瓜一窝端。现在外务府好几张人皮还挂在城隍庙示众呢,你说可骇不成怕?”
姚妙仪打趣道:“我不信,张老板用心哄我吧。”
姚妙仪实在晓得是人为出了题目,不过她此次拜访,是酒徒之意不在酒,“多谢张老板指导迷津。张老板在南京混得风生水起,是我们这些老乡的表率啊,传闻您的月容楼衣裳做的极好,很多高官的女眷都请你们家徒弟进府量体裁衣,应天府尹的夫人,另有吏部一名姓周的官员,叫做甚么――”
姚妙仪拜访的老乡是做绸缎买卖的张老板。和很多老乡被迫搬家的分歧,张老板是在洪武元年定都时就主动举家搬到了南都城,他是个审时度势、目光独到的买卖人,认准了朱元璋会坐稳江山,南京将来前程不成限量。
“朝为农家郎,暮登天子堂。
姚妙仪亲手泡茶,“……那边的街坊领居根基都是驯夫君,好相与,并不欺负我这个妇道人产业家,多谢张老板先容这么好的屋子。”
张老板五短身材,身形微胖,穿戴蓝布直裰,他虽是卖绸缎的,但是遵循洪武帝颁布的规定,除了喜庆节日以外,布衣百姓平时不得穿绸、戴纯金纯银的金饰。不过张老板穿的蓝布直裰是上好的松江三梭棉布裁成,代价比浅显绸缎还高。
张老板一阵唏嘘,和姚妙仪回想姑苏城的昆曲梨园,很有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味道,渐渐拉近了干系,姚妙仪说道:“……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楚王好细腰,群臣每日只吃一顿饭,吸一口气才系上腰带,饿得扶墙而行――”
回到百和堂,看店的杂役说下午仍然没有买卖,不过来了一个年青人,说是看到了招人的布告,想来店里招聘大夫,现在在大堂里等着面谈。
张老板听得微微蹙眉,姚妙仪心领神会,“我们姑苏人风俗听美好的昆山调,不过当今圣上行伍出身,喜好听激越高调弋阳腔,上行下效嘛,以是南京流行弋阳腔,昆山调的班子难以安身啊。”
张老板笑道:“唉,实在也就那样,官员家的花圃,真不如我们姑苏园林都雅。”
张老板一叹,“但是皇上喜好弋阳腔,官员们要看皇上的眼色,我们老百姓呢,要顺服官员的爱好,连姑苏会馆都要唱弋阳腔逢迎别人,唉,想好好听一曲昆山调,倒要回姑苏故乡了。”
一看这个架式,张老板是识货的,晓得姚妙仪此番美意接待,应是有所求,应当不但单是为了感激屋子。不过姚妙仪是来求人的,张老板是被求的,便用心端着不戳破,顺水推舟说道:
一听这句话,张老板顿时如同找到了知音普通,态度也不那么端着了,“你的非常,我们姑苏人听惯了昆山调,对弋阳腔赏识不来,就像吃惯了平淡的茶汤泡饭,就咽不下去油腻的羊肉泡馍一样。”
阿福和宋秀儿如此体恤她的辛苦,她就更该当好好对他们。
织锦二坊的店铺和小院就是张老板拜托了信赖的经纪中人帮手购置的。姚妙仪约了张老板在姑苏会馆喝茶,定的是包间,喝的是西湖龙井,茶点是从天界寺带来的内造点心。
姑苏会馆设在秦淮河边的东牌坊四周,北边就是府学和贡院,是南都城绝好的地段。自从洪武帝定都南京,强令各地工匠和富户搬到都城居住,人生地不熟,乃至说话都太不通,餬口艰巨,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自发建立了各种会馆,以便利同亲交换帮衬。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