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童(2)[第2页/共3页]
陈洪绶点点头,俄然不晓得想起了甚么,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来。洪承畯忙问道:“章侯兄笑甚么?”
“我信‘诸恶莫作,众善推行’,信佛陀肝脑涂地布施众生,却不信世外有灵山净土,有阿鼻天国,不信甚么此生来世善恶果报。”郑森答复说,声音固然稚嫩,却自有一种铿锵之气。
郑森寂然道:“我看《论语》上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又读《三字经》,见到上面说‘人之初,性本善’,可知仁德之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以是‘诸恶莫作,众善推行’天然是不错的,是要信的。至于因果报应甚么的,志士仁人,杀身成仁捐躯取义,又那里是为了厥后福报?如果为了厥后福报,则志士仁人和商贾之流又有何辨别?”
“我在日本时,听一和尚讲《金刚经》,言须菩提长老问佛陀曰:‘善男人,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答曰:‘善男人,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时我不懂,便问和尚:‘佛陀说了反面没说一样吗?’那和尚奉告我说,须菩提长老,问这话时,满心皆是众生,无有一丝一毫私欲,是以此时须菩提长老已住,已降伏其心。以是佛陀告之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第一义也。若得此义,便真能放下屠刀登时成佛,这也便是禅宗的顿悟。只是世人不是个个都有如此悟性,佛陀只能以第二义广为教诲,使众生离恶。以是佛陀要讲天国净土。何况佛不诳语,天国净土也是有的。志士仁人,若孔子‘饭疏食,饮水,乐亦在此中’,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岂不是身处净土?相反,秦桧梦王氏披枷带锁对泣曰:‘东窗事发矣!’虽身居高位,锦衣玉食,然思虑难定,梦魂不宁,食不甘味,睡不安席,此难道身落天国?是以佛陀乃有因果之说。”
这话说完,洪承畯和陈洪绶都愣住了,过了半天,陈洪绶才问道:“小友本年几岁了?却读了多少书?”
“你这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洪承畯道,“前些天我传闻本郡出了个神童,几个月里,他父亲给他请了好几个蒙师,此中乃至包含一些生员。但这些教员没几天就一个个宣称本身才识不敷,不敢当这神童的教员,一个个本身辞了馆。当时我听到这动静的时候,还觉得是出了个既玩皮又有些小聪明,爱挑教员刺的小孩子。本日想来,这传说里的神童说的大抵就是郑森小友了。这郑小友倒是绝对不会对蒙师无礼的,只是,当他的蒙师,却实在不是随便挑个秀才就能当的。便是你我,恐怕都会有点麻爪子。”
“如果依小友之说,佛陀又为何要讲这些因果报应之类?”陈洪绶不知不觉中窜改了对郑森的称呼,竟仿佛是真的将他当作了能够砥砺品德学业的朋友了。
空明和尚听了一笑说:“也没啥,不过本寺有一名大施主托我帮他儿子找个蒙师……”
两人如许说着,穿过了一扇院门,却见院子里满院的朱砂梅正开得盛,暗香扑鼻,令人精力一振。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