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朝(上)[第2页/共3页]
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归,黄河以北尽失,宋人引为奇耻大辱。宋朝虽积贫积弱,数次北伐功败垂成,但光复失地、一雪前耻的呼声从未停止过。真德秀此举,也是道出了殿中大多数臣子的心声。
“父皇”面前,可不能对付了事。赵竑下认识感觉,本身有几分后代带领扣问的恭恭敬敬和窃喜。
“史相,你如何看?”
这位仁义忠诚的谦谦君子,初任有权相韩侂胄掌控朝政,前任为奸相史弥远专国放肆,形同安排,再加上身材欠佳,只能打坐养气,修道成仙。
而这宫殿的服从和名字,以及上朝的礼节,都是照搬北宋。只不过北宋东都城的大庆殿、垂拱殿等等,早已经回不去了。
“陛下,金人贼心不死,大败于鞑靼以后,还要南下,篡夺江淮。幸亏我将士浴血奋战,方击退其进犯。国恨世仇,仿佛没有不报的事理吧?以臣之见,该当即联蒙灭金,光复三京!”
这个教员真德秀,还真看得起宋军的气力,也不晓得从那里来的自傲心?
御座上,大宋官家赵扩看着上面寂然木立的群臣,目光从丞相史弥远身上扫过,面色安静,嘴角微微上扬,还是是不发一言。
“济国公,你是甚么观点?说来朕听听。”
满朝士大夫,只要史弥远一人立于百官之前,可见其身份之高贵,职位之超然了。
如何没有报酬本身推波助澜?
收回汴梁城,那但是历代南宋天子和士民的心结。朝廷几次北伐,可惜都是无功而返。
这让赵竑,莫名地想起北宋的宋徽宗,以及明朝的嘉靖天子来。
大殿上无人吭声,一片寂然。赵竑看了一眼赵汝述,鼻子里冷哼一声。
脸上手上都刻字,一点庄严都没有,勉强温饱,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凭甚么为你大宋朝廷卖力?为你们这些脑满肠肥的赃官贪吏卖力?
众臣子七嘴八舌,群情纷繁,权相史弥远和大宋官家都是一声不吭,大殿上一片叽叽喳喳以后,又规复了沉寂。
敦信明义,崇德报功,意为垂拱而治,天下承平。皇宫是临安城的政治中间,垂拱殿则是宫中之宫,是政治中间的中间。
外朝修建有大庆殿、垂拱殿、后殿、端诚殿四组。大庆殿位于南宫门内,是大朝会场合,垂拱殿在大庆殿西侧偏北,为官员常朝殿宇。
别的一个参知政事、工部尚书胡榘眼眉低垂,一声不吭。
赵扩面上一丝笑容,目光转向了老衲坐定、平静自如的史弥远,神采更是煞白。
大殿御座之上,大宋天子赵扩神采焦黄,木然看着上面肃但是立的一众大臣。
薛极偷偷看了一眼坐在群臣首位的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弥远,后者老神在在,脸上古井不波。
宋金世仇,灭国之恨,奇耻大辱,不共戴天,大宋朝野高低,大家都是欲灭金国而后快。
大宋官家,本地甚是辛苦,也非常轻松。
提及来,除夕前的最后一次朝会,仿佛也应当听听这个皇子的声音。
嘉靖炼丹修道,科学方术,用事大臣都靠逢迎邀宠得幸,士风废弛,政治腐朽。吃斋孤居而不忘专断朝纲,与其说是“有为”,不如说深得法家之刻薄阴狠,将帝制的跋扈阐扬到了极致。
再看向史弥远,仍然是气定神闲,稳如泰山,操控全部朝堂,稳居大殿的中间。
蒙古兵强马壮,灭了夏金,只是指日可待。一旦金人灭亡,蒙古雄师就要与宋为邻,对宋而言,绝非善事。不如规复向金人输纳岁币,持续抗蒙,大宋励精图治,积储力量,以备不测。
“西夏灭亡,恐怕不久矣。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当乘金朝和鞑靼相互攻伐之机,出兵北上光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
归正,只是打嘴炮罢了,最后还不是他史相一家之言,乾坤专断。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