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第339章 有我的历史不一样[第2页/共5页]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民气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兵出驰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
开禧北伐,之以是失利,当然有韩侂胄方面的各种身分,比方筹办不敷,措置乖张,用人恰当等等。但更深切的启事倒是:金人入主中原今后,两边“时移日久,情面习故”,与南宋在政治地缘上构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对抗态势,固然比武时另有高低手之分,但谁也吃不掉谁。回顾金主完颜亮南侵的失利、隆兴北伐的得胜与开禧北伐的结局,非论率先策动的是哪一方,向来都没能如愿以偿过。此中虽有偶尔身分的感化,却也深切表白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是一种稳定的地缘政治的产品。如果没有两边国力的较着消长,或者外来力量的强力干预,均衡态势绝非那么轻易突破的。
吴曦任西线副主帅后,女真人便将其列为策反的目标,送去一封诱降书,并调派密使劝降。心机大动的吴曦随即派密使赴金,表示只要封其为王,他便能够献出阶、成、和、凤(别离治今甘肃武都、成县、西和,陕西凤县)等关外四州。金朝没有当即做出反应,直到建议全面反击后,才决定接管吴曦的献降,希冀藉此节制四川,令战局完整窜改。岁末,吴曦前后派人赴金营献上降表与告身,完颜纲命使者带上圣旨与金印,至罝口(今四川略阳西北)立其为蜀王。
西线主帅程松虽一度夺得方山原与和尚原等要隘,却仍被金军夺回。另一主帅吴曦两次打击秦州(今甘肃天水),也都大败而返。
以史弥远为首的政变派之以是必置韩侂胄于死地,是要以韩侂胄之死作为向金乞降的筹马,同时也是为了登上权臣的位置。就在韩侂胄被杀的当天,钱象祖就将这一动静移牒金国河南行省。政变前派往金朝的王枘持续承担媾和任务。金朝收到南宋诛韩的牒报,看出敌手的软弱让步,便向王枘重申媾和五款前提,夸大必须以韩侂胄的头颅赎回淮南之地。
史弥远是南宋孝宗朝名臣史浩之子,时任礼部侍郎,兼任宁宗皇子赵曮的教员,官衔是资善堂翊善。赵曮为燕王德昭的十世孙,宁宗生了好几个儿子都前后短命,才立他为皇子的。翊善之职无益于史弥远通过皇子传达表里朝的动静与意向。他是主张媾和的,而当时欲媾和,非撤除韩侂胄不成。要把这事搞定,以礼部侍郎的职位还差一截,必须借助职位更高的联盟者。开禧三年四月,被韩侂胄夺职的钱象祖再次入朝担负参知政事。钱象祖为相,史弥远当即与之结成反韩联盟。
对着无尽长空,顾同悄悄一叹,汗青终归只是汗青,既然上天让他回到了这个期间,那么这场战役,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都要产生窜改,胜利,不但属于女真人,也属于热血从未冷却的大汉民族!
可喜的是,官员昏鄙,但是不乏忠义之士暗中筹划讨叛义举。监兴州和江仓杨巨源联络义士三百人,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与其兄李好古串连了军士李贵等数十人,筹办行刺叛贼吴曦。两项排合,杨巨源和李好义接上头后,奥妙联络吴曦任命的伪相安丙作为内应,安插讨叛大事。
吴曦之叛是韩侂胄用人失误形成的一次大难,直到吴曦被诛的露布送达临安,韩侂胄才放下了心头的巨石,本日拜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兼知兴州。此次平叛,杨巨源、李好义首倡之功最大,但安丙却在奏报中将首功据为己有。厥后,安丙忌功妒能,先是坐视吴曦余党毒死李好义而不加究查,继而教唆亲信殛毙杨巨源而诬以谋乱自刎。蜀中忠义之士无不扼腕流涕,义愤填膺,一时在此民气汹汹。安丙上奏自求夺职,朝廷怕把他逼上吴曦兵变的老路,保存了他宣抚副使的要职。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