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拾遗[第1页/共3页]
冬至日,百官朝贺,帝后于大明宫金水桥设迎日祭天大典,古朴而寂静的礼乐声飘荡在长安城上空,在这寥寂夏季里,听着格外气势澎湃。
路边一丛式微的矮木旁,一名弱冠少年,坐在一个陈旧的箱笼上,正在弹箜篌。他身边站着一名约七八岁的女童,抱一个半旧的棉布承担,怯怯的看着人来人往。二人皆衣衫薄弱,且已呈褴褛之状,只是,那少年人的神情,却仿若眼中无人、无物,只余面前的箜篌。而他正弹着的那架箜篌,观之确非平常之物,透亮的黄花梨木雕花凤首,琴弦在他的纤长素手弹拨下,乐声美好清澈,委宛清扬,闻之令人忘俗。如许的景象,如许的乐律,映在这夏季寥寂的晴空缺日枯草衰木中,别有一番说不出的感受,让人找不出词描述,却刻骨铭心的记着这一幕。
红袖道:“公子过谦了,本来公子乃乐律世家出身,怪道有如此高才。既如此,公子为安在这长安城外弹奏?且容婢子说句不入耳的话,公子这身衣衫,未免落魄了些。”
......
海棠苑的暖阁里,也燃着上好的银丝炭,暖和如春。陈上师正在考校崔绾绾的诗文,尚显稚嫩的手,执笔默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由满面赞成之色,这字,已显出三分灵秀超脱之态,假以光阴,纵使不能成为书法大师,也能在长安城一众舞优里脱颖而出为人称道了。又回想起绾绾初始练字时的宽裕,眼中更是溢满欣喜,这个徒儿,可贵的钟灵毓秀,又肯勤奋勤奋,才小半年风景,竟能练出这么一副字来,真叫人叹服,怪道一贯严苛的高先生近些光阴也诸多褒赞呢。
雪后初霁的气候,西北风吹刮的毫不包涵,氛围里尽是沁入骨髓的寒凉,阳光怏怏的不带多少温度,远处山丘树丛里另有零散未熔化的雪,掩映在土黄色的枯草林木间,收回清冷的白光,瞅一眼就让人忍不住要缩缩脖子。
心下溢出慈爱之意,因道:“绾儿,你且歇一歇吧,吃杯茶,暖暖手,莫要冻坏了。”
崔绾绾依礼节,要向师长拜贺冬节,是以,本日夙起的问安礼较之常日要持重很多。依着周嬷嬷的教诲,崔绾绾向陈上师行了大礼,又顺次向周姑姑、沈姑姑、高先生行了礼。陈上师又领崔绾绾至揽月馆,对着尊师的画像行了祭拜之礼。
当黄叶落尽,南飞的雁群也垂垂少了踪迹时,长安城下了第一场雪,夏季裹挟在凛冽的北风中呼呼袭来,邀月楼的后园子里,很有几分花落草枯的式微气象,只余下几株梅树凌寒而立。
崔绾绾搁下笔,和顺的答道:“师父,绾绾不冷,也不累。”
红袖来回禀,马车已备好,上师和绾绾女人能够出发了。
前头的饮宴场子里,却还是热烈,厅堂、雅间儿,铜盆里的银丝炭烧得红火火的旺,将全部场子烘的暖融融的,如同阳春三月。
一阵婉转的乐声传来,听不出是甚么乐器甚么曲子,却说不出的动听,那声音,在这寥寂的夏季,仿佛要穿透人间统统庞大,直沁入民气底,让人刹时就能被摄住心神。崔绾绾忍不住将车窗帘掀的更开,探头搜索声音的出处。
红袖与崔绾绾二人上前几步,温馨的立定聆听。崔绾绾细心看这少年人的面庞,生的端倪清秀,干清干净,不过应当是过了些困顿的日子,面庞清癯,描述有些许疲劳,只是那双眸子,却仍然乌黑透亮,仿佛沉浸在本身的乐曲声里,又透出一股通俗幽远来,如一汪深潭,让人不敢久视,唯恐掉了出来。一旁的女童,身量纤瘦,面色有些发黄,像是大病初愈,一双眼睛却极其灵动,水汪汪的眸子,有几分怯意,又不忍移开,就忽闪忽躲的看向二人。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