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第1页/共4页]
[6]《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天子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天子:小国起兵,原非自不满足,企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过,小国愤恨,又不得上达……今欲将愤恨备悉上闻,又恐觉得小国不解旧怨,因此生疑,以是不敢详陈也。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为申奏。若谓业已媾和,何必又提愤恨,惟任天子之命罢了。夫小国之人,和好胜利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欢愉处。谨奏。”最后这两句话甚是朴素动听。
[5]《天聪实录稿》,七年玄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鲜国王信:“贵国断市,不过以我国无衣,因欲困我。我与贵国未市之前,岂曾赤身赤身耶?即飞禽走兽,亦自各有羽毛……满洲、蒙古固以劫掠为生,贵国固以自守为素。”
他在中朝边区打游击时,固然屡战屡败,却也能屡败屡战。上了皮岛以后,有了大海的隔绝,而清军没有海军,毛的安然感大增,加上又上了年纪,很快就腐蚀起来。[4]
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从“请发内帑事件”开端。带兵的统帅催讨欠饷,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债主对于借主催讨欠款,非论借主的来由如何充沛,债主自但是然的会对他非常愤恨,如果借主威名震于天下而又握有武力,十几岁的少年债主除了悔恨以外还会惊骇。崇祯又不敢奖惩袁崇焕与皇太极谈和。这“不敢”两字当中,天然隐伏了“将来和你计帐”的心机身分。
天启四年蒲月,毛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攻入满清东部,为守将击败,全军淹没;五年六月及六年蒲月,曾两次派兵攻击满清城寨,两次都丧师败归。毛文龙兵戈是不可的,但是比年攻击满清要地,不失为有管束作用。当时候明军一见清兵就望风而遁,毛文龙胆敢主动反击,该当说勇气可嘉。
[2]《烈皇小识》:“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皆战惧不能仰对,而延儒由此荷圣眷矣。”
袁崇焕和皇太极一番谈判,使得皇太极主动撤除了帝号,本来是交际上的严峻胜利。但崇祯却以为是和“叛徒”擅自媾和,有辱国体,心中极不对劲,当时对袁崇焕倚赖很重,哑忍不发,厥后却终究成为杀他的首要罪行。
对峙政治原则,本来不错。但是政治原则是要以精确的战略来贯彻的。完整忽视详细的实际环境,把国度与群众的存亡存亡置之不顾,和“贤明”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更精确的描述词是“昏愦”。
皇太极一向千方百计的在乞降,不但本身不断的写信给明朝鸿沟上的官员,又托朝鲜居间调停,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提出奉劝。每一个战役的根基目标,都是“以战乞降”。[4]他清楚的熟谙到,满清决不是中国的敌手,中国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成。满族的经济力量很亏弱,不产棉花,不会纺织,衣料不能自给,首要的支出是靠掳掠。[5]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信,实在谦虚到了顶点。[6]
袁崇焕回任以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产生兵变,当时天然不能与清兵开仗,因而与皇太极又开端了和谈,用以迟延时候。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当即作出主动的反应。袁崇焕提出的先决前提,是要他先撤除帝号,规复称“汗”。皇太极竟然答允,但要求明朝天子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职位。这是自居为明朝藩属,原是对明朝极无益的。但明朝朝廷不估计情势,不研讨两边力量的对比,对峙非毁灭满清不成,当即回绝了这个要求。[3]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