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袁崇焕评传(9)[第1页/共4页]
被魏忠贤逆党架空罢官的大臣又复兴用,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兵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辖的军区,名义上也扩大到北直隶(河北)北部和山东北部本地,成为抗清总司令。不过蓟州、天津、登莱各地另有巡抚专责,以是袁崇焕所管的实际还是山海关及关外锦宁的防务。
天启的儿子都已短命,有些后妃怀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贤设法弄得流产,以是没有儿子。由他亲弟弟信王由检接位,年号崇祯。
邵武暑中闲坐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绩最大的是满桂。[1]他和满桂向来很有定见抵触,但在奏章中力称宁弘远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亮磊落,至公忘我。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第一次宁弘远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蒲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役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备工事,恪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筹办事情收到了很大效果。如果能多一些战役期间,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旅游,踏足佛地,不由想到平生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7]但是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罢了。豪杰豪杰,一往无悔,却也不必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朱由检当时虚岁是十八岁。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仲春,实在只十六岁另八个月。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很多。明方的陈述说,皇太极宗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相称于团长)四人、牛彔(领三百人,相称于营长)三十余名。这陈述失之夸大,究竟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记载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袁崇焕留下来的诗篇,大多数是忧国忧民、悲忿沉郁之作,也有一些感慨伤逝、记念亲朋的,有几首表示家贫俸薄,愧对母妻。思念他平生,真是生于忧患,善于忧患,只要两三首小诗,稍显他诙谐的一面。
[3]《明熹宗实录》卷八6、天启七年七月丙寅,河南道御史李应荐进犯袁崇焕“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不急援锦州”为不对,魏忠贤以天子的名义唆使:“得旨:克日宁锦危急,赖厂臣(按:厂臣指间谍构造东厂的带领,即魏忠贤本身,魏以宁锦大捷为己功。)调剂,以奏奇功,说得是。袁崇焕老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宁远督师,朕业特简枢臣,俾星驰赴摒挡。”
皇太极见军队丧失严峻,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很多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闲坐了无事,安排去作诗。
但魏忠贤还是不对劲。以是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阿谀魏忠贤的官员却稀有百人是以大捷而升官,来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是以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寺人,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爌、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擘。袁崇焕当然不肯剥削军饷去贡献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称的勉强责备。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拥戴,立即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弘愿没法得伸,是以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这座生祠,圣旨落款曰“懋德”。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