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袁崇焕评传(2)[第1页/共4页]
[1]崇祯时任大学士的徐光启在《庖言》中说:满洲人旧都北门,居住的多数是铁匠,延袤数里。在当时那便是一个范围庞大的兵工厂组合了。是以满洲兵的盔甲精美,头盔、面具、护臂、护手,都是精铁所制,马匹的关键处也有精铁护具。但明兵盔甲却非常粗陋,除了胸背有甲以外,其他部分全无庇护。满洲兵冲到近处,专射明兵的脸及胁,中箭必死。又据当时明人程令名说,努尔哈赤所居的都城“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
[2]熊廷弼于八月廿九日上书朝廷,陈述辽东明军环境:“残兵……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糜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点册驰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驰名,及闻警告而又去其半……将领皆多次交战存剩、及新败久废之人,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者……见在马一万余匹,多数瘦损,率由军士用心断绝草料,设法致死,备充步兵,以免出战,甚有无端用刀刺死者。……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今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羽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而借别人以应点者。又皆空头赤体,无一盔甲掩蔽。……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顷闻北关信息,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如逃止一二营或数十百人,臣犹能够重法绳之。今五六万人,大家要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制止。”
明清两军布阵比武之时,俄然天昏地暗,数尺以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又犯了一个大弊端,命令众军点起火把。这一来,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明军照亮了本身,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作主力猛攻,他儿子代善和皇太极各同一旗在右翼侧攻。成果杜松的遭受比许褚惨很多,身中十八箭而死,当真是“谁叫汝赤膊?”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六万兵全军淹没。
[11]凤阳巡抚李三才奏:“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何如崇聚财贿,而使小民无朝夕之安?”又言:“克日奏章,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叛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陛下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
万积年间的众大臣说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上奏,说皇上如许搞法,必将民穷财尽,天下大乱;[9]有人说陛下是放了笼中的豺狼豺狼去吞食百姓;[10]有人说一旦百姓造反,陛下就算满屋子都是金银珠宝,又有谁来给你看管?[11]有的指责说,皇上棍骗百姓,不免近似桀纣昏君;[12]有的直指他任用肆无顾忌之人,去干没有天理国法之事;[13]有的责备他说话毫无信誉。[14]臣子竟然胆敢如许公开上奏痛骂天子,不是一两个不怕死的忠臣骂,而是大师都骂,那也是空前绝后、令人难以想像的事。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神宗对这些攻讦全不睬睬。野史上的记录,常常说“疏入,上怒,留中不报”。留中,就是不批覆。或许他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因为罚人也总得下一道圣旨才行。但直到他死,冒死搜括的风格涓滴不改。同时为了对满清用兵,又一再增加田赋。天子搜括所得都存于私家库房(内库),当局的公家库房(外库)却老是不敷钱,成果是内库太实,外库太虚。[15]
西路这一仗,称为“萨尔浒之役”,明军有火器钢炮,军器锋利很多。但杜松有勇无谋,他是统兵六万的兵团司令,却打了赤膊,暴露满身伤疤,一马抢先的冲锋。大抵他是《三国演义》的读者,很恋慕“虎痴”许褚的英勇。在〈许褚裸衣斗马超〉这回书中,描述许褚“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斗。”公然威风得紧。但不知他记不记得许褚这场狠斗,成果是“操兵大乱,许褚背中两箭”?风趣的是,小说的评注者评道:“谁叫汝赤膊?”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