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摇摆[第1页/共3页]
可裴氏不肯着力互助,拒他于千里以外,鼠目寸光,宁不吝哉?
裴世清对付走了堂弟,抿着香茗,半晌才不紧不慢的道:“你都听到了,可有己见?”
他叫裴旭,乃裴政之孙。
他在非常狼籍的长安朝局当中,也并没有修炼成仙。
中年人的年龄实在并不比裴世清差很多,从礼节上却能看出,他是裴世清的后辈子侄。
当然,这也是有启事的。
裴世清发笑,微微点头道:“四郎曲解了,为兄可并无叛唐之意……只是我裴氏居于闻喜,祖地宗祠地点,不得不慎……便如李公欲辟为兄行军司马之职,为家属之故,为兄即要拒之,还请四郎从中转圜。”
“近臣大惊问之,文天子言道,吾若不为帝,杨氏自是子孙绵长,一如其他诸族类无异,今等帝位,身后便如渊海,汝等推吾杨氏立绝崖矣。”
裴寂被憋的非常难受,还满脑筋浆糊,底子不晓得这位堂兄说的是甚么,莫非裴氏也想起兵争一争那九五之尊的位置?笑话……
何如,竟是裴世清如许的族人居于阀主之位,挡了裴氏复兴的天赐良机。
可就裴寂本身而言,任职尚书左仆射的他却非常但愿获得裴氏能大力助他更上层楼,建下一番不让于前人的功业出来。
那种极度自敛的严肃和果断,包裹在温文尔雅当中,就像一堵有着弹性的墙,立在裴寂面前,未曾开口已让裴寂气势一窒,这类心性和涵养可不是甚么人都能仿照得了的。
“外间风波滔天,大兄却安居于陋室,修身养性,实在令人恋慕啊……大兄但是存了隐世之心?”
裴世清悄悄放下茶碗儿,微微一笑,所谓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这位裴氏阀主已深得此中三味。
他能在这乱世当中居于显赫之位,只不过是因为他交到了一个朋友,所谓人缘境遇不过如此。
裴旭惊了惊,道:“并代之地,除一晋阳坚城,不过尔尔,今有雄师十万,怎有败北之虞?”
“风波早已滔天而起,又非一时之功?如何?四郎是想将风波带入家中不成?”
“你姑父从不等闲赞成于人,李定安入晋阳后,他却称其人有枭雄之姿,不让曹刘,更可畏者,其人领兵之能惊才绝艳。”
“再者,近有小挫,然今雄师聚于绛州,士卒精强,粮草丰足,并代指日可平,值此之际,大兄不思助我平叛,却欲引身而退,陷我裴氏于不义乎?”
裴寂终究突破了一室的安好,不管是出于不耐,还是因为自来河东以后,并没有获得裴氏大力互助,或是出于对这位大兄风韵的妒忌……归正,他的话语当中透暴露了较着的调侃之意。
裴寂,裴氏浪荡子中的一个,不管才学能为,皆属中等,又无著作,也就是说这位在裴氏中可并不出彩。
词锋锋利如剑,倒是有失君子之道,可这或许恰是他能登上裴氏阀主之位的启事地点,真正的君子,又如何能把握裴氏如许的河东大阀?
走出裴氏大宅,裴寂感喟连声,愤恨吗?必定是愤恨的,可更多的则是对族人不思进取的可惜。
此时裴旭沉吟半晌,道:“叔父之言合于道理,然四叔所言也有事理,现在雄师临境,兵戈之气甚盛,叔父不欲置裴氏于险地,四叔却为唐公信重,各持己见之间,自是难有相合。”
就像现在,裴氏若能尽力助他安定并代,他载誉回朝之时,必兴裴氏门楣,举荐后辈入朝为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就是隧道的大族思惟,他们并非是真正的墙头草,他们看的是时势,想的是长远,不管读多少书,他们也贫乏虔诚度,本质上和晋阳王氏并无分歧。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