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 文化科技思想风云人物[第1页/共2页]
苏舜钦
这类诗情感坦露激昂,略近于李白的气势,固然毕竟还不如李白的意气低垂,不成一世。《宋史》本传说苏舜钦“时发奋懑于歌诗,其体豪宕,常常惊人”。在北宋墨客中,他确是有些唐人的气味。以是他的实际表述固然陈腐,诗歌却因感情暴露而显得很有活力,不是一副道学面孔。在诗歌的说话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求用新意象、新句法来突破圆熟陈腐的诗歌格式。他的诗中常能够看到散文明的句子,冷僻晦涩的语汇,奇特娟秀的意象。不过,因为两人的所长分歧,诗风还是有很较着的辨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好坏也。”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上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近似的用法,全篇的旷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讲,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致等特性,苏舜钦也比较贫乏。他的诗最较着的缺点,就在于偶然只顾豪情的宣泄,而忽视了豪情表达体例与说话内涵张力的考虑,乃至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称精美,如《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第二句有些散文明,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视线。“幽”和“明”都是描述花,一重心机感受,一正视觉,共同得很新奇。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活动盘曲。又如《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也写得小巧新奇,情味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闪现的,诗中的视野是在不竭的活动转换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过竹帘瞥见一树明艳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树荫垂地的一片夏季风景,最后以一声流莺惊破仆人的梦和昼寝时的寂静。通过墨客内涵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拍,头绪肌理非常精密,这恰是宋诗的一种特性
在反应弊端、揭穿社会冲突方面,苏舜钦常常比梅尧臣来得锋利直截。这一方面是因为本性的干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受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老是受架空乃至遭诬告,以是既感到本身没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任务,又感到小我得志的苦闷。这两种情感纠合在一起,使相互都强化了。《城南感念呈永叔》的末一节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本身能把握权位,便能够挽救百姓;无法自顾不暇,以是格外愤激。而在有些诗中,他更把小我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对酒》:丈夫少也不繁华,胡颜驰驱乎尘凡!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笔墨。偶然愁思不成掇,峥嵘腹中失和蔼。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当过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传闻因靠近主张鼎新的政治家,被人借端诬告,罢免闲居姑苏。厥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