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第2页/共6页]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北宋的宰相。为人豪宕朴重,善断大事。少时不修末节,颇爱飞鹰喽啰,在太夫人的峻厉管束下,“由是折节从学”,精通《春秋》三传。19 岁,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后徙大名府成安县。初入宦途寇準就显现出才调,在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原则,深得民气。征纳赋役时,官府不需出符移,只在县衙门前公布乡里姓名,百姓便主动按期交纳。不久,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承平兴国进士。淳化五年(994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拜相。辽兵打击宋朝时,他力排众议,主张果断抵当,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架空罢相,出任陕州知州。暮年又被起用,天禧四年(1020年)又遭丁谓谗谄,后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卒于贬所。他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名看重史。
自从契丹大肆入侵以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固然号称20万,倒是孤军深切,供应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今后,契丹军队在疆场上节节得胜。特别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前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摆荡了契丹军心。是以契丹太后萧燕燕及大丞相耶律鸿运估计在疆场上捞不到甚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统治者“媾和”,诡计从构和桌上获得在疆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契丹马队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疆。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摆设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摆设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役极大地动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疆垂危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范围入侵了。宰相李沆、毕士安面对劲敌压境,束手无策。这年六月,毕士安向宋真宗保举寇准为相。毕士安说:“寇准资质忠义,能断大事;志身就义,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要寇准能够御敌保国。”八月,寇准被任命为集贤殿大学士,和毕士安同为宰相。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向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向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身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光义以皇弟成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另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是以太宗传位,就面对两个挑选:立本身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普通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今后朝野高低很少有人再敢群情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密意地问道:“你如何现在才返来”寇准答复说:“我是被贬之人,不待召见是不能回京的。”太宗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太宗此次召见他的目标,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答复太宗的题目。他奉告太宗:为天下挑选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寺人)筹议,也不能与近臣运营;应挑选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摆布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以为襄王能够,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