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佛教大师(二)[第2页/共3页]
智觊先到金陵栖霞寺,后又来到江都城外禅众寺。厥后的行迹文献记录不详,但能够确知,他仍不肯住进慧日道场。对于智觊的刚强杨广仿佛无可何如,因而转而但愿大师传授佛法。六月二十一日和六月二十五日,杨广两次修书向智觊问禅法,杨广自称“仰逮还旨,犹乘谦尊,循复久之,仿佛自失,切以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缘,厝心有在”。又说:“况居俗而俗兼善,当今数论法师无过此地,但恨不因禅发”。杨广执弟子礼甚恭谦虚请教看来目标是想成为露台智觊传灯的上首弟子,为此他又“复使柳顾言顿首虔拜”。“智觊频辞不免,乃着净名经疏”。七月,智觊以所着《净名义疏?初卷》馈送杨广,杨广“跪承宝贝,粗览纲宗”,但他进一步要智觊授禅传灯却遭到了决然回绝。
智觊以沉痛的语气陈述本身削发弘法只求六根清净,想不到没法堵截尘凡的烦恼,他想远避绝域阔别政治而不成得,而不得不“依违顺彼”,他以为这是“上负三宝,下愧本心,此一恨也”。其第二恨为“再负先师百金之寄”。别的,他提到荆州法集被官司闭幕之事(五恨),和在江都被监督而没法布道之状(三恨),言辞暗含忧怨。大师又叹曰:“又作牵挂,此处无缘,余方或有,先因荆潭之愿,愿报地恩,大王弘慈,霈然垂许。于湘潭功德,粗展微心,虽法缘者众,孰堪委业?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推想既谬,此四恨也”。在智觊看来,大隋一统天下仿佛没有他自在布道弘法之地。最后一恨他说:
智觊既死,杨广转而死力延揽江南另一高僧吉藏。吉藏是佛教另一宗派三论宗的宗师,传闻是“安世高苗裔”,开皇九年(589年)南陈亡之时,40岁的吉藏与智觊一样都分开了建康。智觊西去,吉藏则东走会稽山禹穴嘉祥寺,在此一住就是十多年,因此被称为嘉祥大师。他和智觊一样也多次回绝了杨广的致书累请,至开皇末年,终究被杨广召到江都,主持慧日道场,所回礼敬与智觊大师不相高低。厥后他又随杨广延居长安日严寺,声振中原。杨广即天子位后,吉藏即成为隋朝佛教界的首级人物。
贫道初遇胜缘,发心之始,上期无生法忍,下求六根清净,三业殷勤,平生望获。不谓宿罪殃深,致诸留难,内无实德,外招虚誉。学徒强集,施主自来,既不能绝域远避,而复依违顺彼,自招恼乱,品德为亏,应得不得,忧悔何补。
既再游江都,圣心熏法,令着《净名疏》,不揆暗识,辙述偏怀。玄义始竟,麾盖入谒,复许东归。而吴会之僧,咸欣听学。山间虚乏,不成聚众。束法待出,访求法门,暮年衰弱,许当野蛮,今出期既断,法门亦绝。字里行间充满痛切激愤之情,表达了一名殉道者对于世道不公的最后抗诉。
开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杨广又一次朝见父母后归藩,或许是杨坚问及智觊的意向并有所唆使,杨广又“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且仿佛有不得违旨之命。智觊见杨广仍不放过本身,乃“散什物用施贫”,“又画作寺图觉得款式,诫嘱僧众”。在预示了本身必死以后,大师出发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