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大地主[第2页/共3页]
高欢立即解释道:“这是我们从外洋带来的良好稻种,与大明本土所用的稻种不一样。加上我们有科学的种田体例,才会有这么高的收成。”
比拟之前所看到的那些火绳枪,李奈倒是更信赖海汉人有才气制造这类红夷火炮,因为如许便能够很好地解释他们为安在进港的岸边坡地上构筑了那么多的炮台。就目前所看到的工程范围,固然还赶不上虎门的炮台,但起码普通的港口外绝对见不到如许的防备工事。
“可这里的地盘是属我大明统统,贵方如此安排,岂不是乱了法纪?”李奈不解地问道。
一行人回到船埠的时候,那一队孺子军公然还在岸边的树荫下等待着,这类尽忠职守的行动理所当然地获得了陶东来的表扬和鼓励。李奈和贺强都是看得啧啧称奇,那些民兵也就罢了,能把这些小孩子都调教到如此守纪,这海汉人的手腕的确有独到之处。
“这稻田里还养了鱼?”李奈俯身一看,公然有很多数尺来长的鱼在田间的水沟中窜来窜去,好不热烈。
船只在劳工们的划动下沿着田独河入海口缓缓驶向上游,陶东来筹办再带着客人们去看一看离此不远的农场。仅仅揭示武备,在执委会看来是远远不敷的,对于大明如许一个尚处于农业社会的国度,粮食的出产才气一样也是气力的一种表现。
高欢向前来观光的客人们先容着目前的农场公社出产环境:“我们五天火线才完成了上一季的水稻收割,目前正筹办停止下一季的水稻莳植。固然上半年我们终究只抢种了两百亩水稻,不过幸亏后续的打理还不错,各种粪肥也用得足,也没有碰到甚么天然灾害,产量比估计的五十吨要好很多,终究统计出来的产量是总计八十吨出头。”
接下来高欢又带着他们观光了四周的油棕、甘蔗、香料等莳植区,并一一加以讲解。此中李奈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香料莳植区,这里有些香料是他在自家发卖的货色中见过的,有些却连听都没传闻过。但让李奈有些遗憾的是,这些香料的植株多是幼苗,要比及出产的时候起码还得一两年时候。
李奈如有所思道:“这便是种田的科学之一了!”
李奈听得似懂非懂,一时候还很难消化这话中的含义。不过他很快又发明了新的兴趣点,指着水田里搭着的凉棚道:“这凉棚为何要搭建在水田中心?农夫要安息的时候岂不是非常不便?”
农业部在田独河东岸斥地的农场间隔田独河入海口的新虎帐并不远,中间只隔着一座山岭罢了。很快划子就到达了农场外的船埠,已经接到告诉的高欢正在栈桥上等待他们的到来。
高欢一愣,接着便明白本身错在那里了。如果今后代的目光来看,一亩地两季才种出五百公斤的成绩实在有点拿不脱手,好一点的杂交水稻种类单季的收成就比这还多了。但放在十七世纪初来看,这个产量已经逆天了。
毫无疑问,海汉人的香料会比那些西洋人漂洋过海运来的香料要便宜很多,李奈立即便想展开独家代理权的构和。但此次陶东来却浅笑着回绝了他,只说这些香料的成熟期尚需光阴,订货也不消急于一时。
“科学是我们学习知识,熟谙天下的一种体例,是我们每一小我自小构成的思惟看法和精力信奉。”陶东来向他解释道。这套学说陶东来曾经对罗升东用过一次,把半文盲的罗升东唬得一愣一愣的。
“是大明统统没错,我们手上也有大明崖州知州大人亲身签发的地契,写了然这些开垦出来的地盘都是归我们海汉人统统。”陶东来嘴角暴露笑意道:“我要改正刚才的话,这里不是没有地主,而是只要一个地主,那就是海汉执委会。”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